昨日下午5时,82岁的刘小珊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这份手稿。手稿为钢笔书写,共三页24开信纸。
信纸的左下角标有一男子跨栏的logo,信纸底部没有页脚,信纸第三页的落款处,写有“初稿的初稿,还需要做多次多次的修改,属于《参考消息》一类,万勿外传。”全文中也没有郭小川的签名。
刘小珊回忆,1975年,郭小川与自己一起下放到天津团泊洼文化部静海干校。9月初,刘小珊回到北京,和郭小川常通书信。这首诗作缘起于自己给郭小川的一封信,信中刘小珊写道“我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它不仅有着洁净的高高的蓝天,而且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不知团泊洼的秋天怎样?”以此鼓励郭小川进行文学创作。
刘小珊称,“四人帮”倒台之前,红卫兵曾多次抄家,她将这封信包于塑料袋中,藏在大衣柜的底部。直到1976年10月,才将诗稿交给冯牧,此文不久便正式发表。
“小川同志的手稿只有这一份,小川是作者,我是这份手稿的唯一拥有者。其他的都是赝品。”刘小珊说。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