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秋天是收货的季节,是感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大拍卖公司整装待发、为新一季的秋拍辛勤忙碌的季节,在此,北京东正拍卖特为各位藏家及文物艺术品爱好者精心准备了立秋特辑,以供消遣品读。
清雍正 御窑斗彩团菊纹碗(560)
尺寸:D 11.8 cm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
估价:RMB 1,000,000-1,200,000
成交价:RMB 2,127,500
参阅:《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北京出版社 2004年3月 P243
说明:碗为广口,深腹圆收,圈足。碗内素白,外壁绘斗彩团菊纹四组,间隔缀饰卷草纹。圈足内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方章青花款识。全碗敷色妍丽清新,姣美典雅。团菊纹为团花纹中较为珍贵的品种。雍正御瓷于摹古成窑青花、斗彩二类,极得原物之神韵,成就斐然,致使后者难步后尘,此外雍正时期还在康熙斗彩的基础上创新出斗粉彩品种,使斗彩瓷器更加柔美华贵。本品即为一例,以成窑斗彩为范,化裁而成。其胎体轻薄,釉质莹润,轻巧可人,外壁绘团菊花四组,曲婉的瑞草将其分隔,团菊花繁叶茂,饱满丰富,卷草花卉舒展优雅,主次相映间,匠心彰显而雅韵顿生,宛如一幅精美的宋人团扇工笔画,使人如闻清香,如沐春风。此碗设色丰富,花叶勾脉细腻,填彩准确,绘工精湛,诸彩交映出淡雅柔和、臻于至美的内廷恭造风格。彩瓷设色之难尤甚,浓艳过度流于媚俗,淡薄不足失却本意,唯独雍正一朝画笔逸丽清新,构图别具一格,将两者巧妙融汇于一体,雅致脱俗。究其原因,乃源于胤禛高雅的审美,其非常留意宫廷艺术品的製作,对瓷器纹饰讲究“文、雅、精、细”,设色搭配参考古画,得其精髓,故能运用自如。正是如此般执着追求,令雍正彩瓷以超群脱俗的形象独步有清一代,大放异彩。
清雍正 御窑斗彩团菊纹盘(一对)(204)
尺寸:D 11.3 cm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
记录:北京诚轩 2009年5月31日 瓷器工艺品专场 Lot.819
来源:原藏家系于1980年代购自香港著名鉴赏家 S.H.Chan
参阅:《中国历代瓷器图鉴》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10 P168
估价:RMB 800,000-900,000
成交价:RMB 1,207,500
说明:此器撇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以斗彩装饰,内容为团菊花。盘口沿内外绘製青花弦纹两道,盘心饰斗彩菊花唐草纹,枝蔓弯曲,枝叶串联,盘外布满青花、矾红彩、黄绿彩纹饰,五组十朵菊花各就其位,绽放姿色,间以勾连纹。盘底书“大清雍正年製”二行六字青花双圈楷书款。
此对花盘形製规整秀巧,胎质细密,胎体轻薄,釉质莹润亮泽,釉下青花色泽淡雅秀丽,五彩缤纷艳丽无丝毫轻浮媚俗,色彩搭配自然和谐,恰到好处得表现了菊花的烂漫和自然,整个装饰清新怡人。造型规中有矩,工整而精细,体现出雍正官窑一丝不苟的工艺风格。胎骨细腻洁白,更映衬出釉彩的清澈匀净和透亮鲜明,美不胜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菊花享有“延寿客”的美誉,是经典的祝寿花卉,故此类纹饰应作为宫廷寿诞之用。
雍正皇帝独爱菊,在御窑瓷器制作之上,可谓时常得见。雍窑斗彩大量仿效成窑,几乎遍及成窑斗彩之全部品种,然又自创新,成绩斐然。故古语有云:“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立秋之风俗】
报秋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之诗词】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之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便告诫人们想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循循渐进的调养过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原则。精神上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饮食上,肺主秋,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