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备受关注的2014香港秋拍日前落下帷幕,与今年春拍相比,本轮秋拍,多家拍卖公司的成交额均有缩水——保利(香港)和嘉德(香港)总成交额分别是8.22亿港元和3.43亿港元,而香港苏富比的总成交额为29.04亿港元。在成交...
原标题:香港秋拍:成交缩水的背后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成交价9420万港元
上海佳士得秋拍将尝试设计拍卖
备受关注的2014香港秋拍日前落下帷幕,与今年春拍相比,本轮秋拍,多家拍卖公司的成交额均有缩水——保利(香港)和嘉德(香港)总成交额分别是8.22亿港元和3.43亿港元,而香港苏富比的总成交额为29.04亿港元。在成交额整体缩水的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买家愈多元 市场愈细分
“买家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年轻化,品位也越来越国际化。”本轮秋拍结束后,中央美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总监马学东分析说。记者注意到,在经历近两年的调整期后,市场日趋稳定,买家群体也日趋成熟,个性化因素对拍卖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些有着艺术教育、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收藏家群体不同于过去大部分盲目追高的买家,他们更注重作品带来的艺术体验,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倾向。此外,很多老藏家在拍卖市场上购买艺术品的目的逐渐从最初的仅仅为了保值增值,转向系统性收藏,比如刘益谦此次在香港拍下的张路《山水人物图册》,就是为了填补龙美术馆这方面馆藏的空白。
买家群体悄然生变,拍卖公司也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记者发现,与以往秋拍专场相比,今年香港秋拍的分类更加细化,仅香港苏富比推出的中国瓷器和工艺品专场拍卖就细分了多个小专场,其中甚至有几个专场是以单件艺术品为名,如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部分的拍卖,就为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单独设立了一个专场。
不同的专场设置有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拍卖结果。在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细川家族藏中国艺珍”专场上,清乾隆十一年《御笔画秋山亭子》卷和清乾隆粉彩墨书御制诗圆笔筒分别以2700万港元和1384万港元成交。而相似的清乾隆粉彩墨书御制诗圆笔筒在嘉德(香港)中也有一件,最终成交价为494.5万港元。“这种差价的背后,实际上显示出目前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风险,已经从最初的系统性风险,逐渐演变成非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在同类拍品有了明显的比较之后,对于藏家来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拥有一类拍品,而是希望能够拥有源于名家的精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