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拍卖新闻 > 正文

北京匡时2015迎春拍卖会 二十世纪文人墨迹专题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3-02 来源:北京匡时

摘要: 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迎春拍之际特推出“旧时明月:二十世纪...

原标题:15迎春|旧时明月:二十世纪文人墨迹专题


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高尚意趣”的“文人气”。

,

文人书法其要素在于学人的人格理想、学识积淀、才华禀赋、精神境界的综合与升华。民国时期的一流学人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辜鸿铭、周作人、郁达夫等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养就了书法之中那一重“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以及书法之外那一重“文人之感想”的可贵品质。迎春拍之际特推出“旧时明月:二十世纪文人墨迹专题”,以期步踵前贤,勉力躬行。



15迎春0933


15迎春0933


康有为(1858-1927)   行书五言诗 


绢本镜心  D:25cm





康有为(1858-1927)   行书七言诗卷


15迎春1549


康有为(1858-1927)   行书七言诗卷   


纸本手卷    1921年作  31×301cm





胡适(1891-1962) 致周作人信札一通


15迎春0565


胡适(1891-1962) 致周作人信札一通   


纸本镜心  22×7.5cm


备注:附实寄信封。


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在此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没有同行,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七月八日,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离开北平,随后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当年九月至十二月就去了美国,作非正式的外交工作。至此,胡、周二人天海两隔,通讯中断。1939年元旦,“抗日锄奸团”的刺杀行动使周作人险些丧命。1月12日,周作人接受汪伪势力控制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职务聘书,这是所谓其“伪职”生涯的开端。他写了两首颇能体现遇刺后的心境打油诗和他遇刺后硬硬朗朗地站在八道湾居所前拍摄的照片,一并寄给了胡适。这封信是寄到华盛顿的中国使馆,转交“胡安定”先生。因为谁也不认识这位“胡安定”,都先后被丢在了一边,无从投递。直到1939年12月13日,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之后,再次回到华盛顿大使馆,才收到华美协进社孟治先生转来的周作人两次寄来的诗和照片。为此,胡适又写了一首《无人认得胡安定》感怀,诗云:两张照片诗三首,今日开封一惘然。无人认得胡安定,扔在空箱过一年。


这通信后来也辗转寄到了周作人手中,搁在周氏旧箧中,恍恍二十余年过去。直到香港友人鲍耀明提及胡适逝世,他才又将这一页小诗清理出来,睹物思人一番之后,索性又转赠给了鲍氏。他特别在信笺空白处加注“胡适之君诗”,再钤上一枚“岂明经手”的印章,以示郑重说明。这首小诗,即是胡、周二人最后的诗文酬唱。此封胡、周二人的最后通信或可作为旧日情谊的剪影,亦可作他们在时代生存境遇中的一册存照。



周作人(1885-1967)   行书陶诗


15迎春0580


周作人(1885-1967)   行书陶诗   


纸本镜心  64×28cm

上一页12下一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