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匡时2016夏拍精品书画专场推出傅抱石 《松涧寻幽》。《松涧寻幽》中款署“丁亥岁暮金陵记。新喻傅抱石。”可知此画作于1947年春日。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内迁重庆的机关、学校逐步回迁,傅抱石随中央大学一同返回南京,...
原标题:匡时2016夏拍 | “往往醉后”的傅抱石
傅抱石 松涧寻幽 纸本镜心 89.5×56cm
经过了金刚坡时期十余年的潜心钻研,傅抱石已经成功掌握了古今传统的绘画技法,加之早年留学东洋的经历,将日本的诸多艺术元素也融入了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传统理论与艺术实践不断相结合,傅抱石的绘画已经形成了日臻完善的艺术体系。回到南京,正是傅抱石对于其金刚坡下时期的归纳总结。
此幅《松涧寻幽》体现了傅抱石四十年代中期笔下屡见处理手法。此画用破笔散锋入纸,笔尖、笔肚、笔根同时作用,快速地横涂竖抹,循环往复,浓淡互破,虚实相生,又以饱和而充足的水分,大块面地用墨衍色,使之水乳交融,生机勃勃,元气淋漓,与滋润多雨、雾气弥漫、潮湿深厚、植被丰茂蜀地山水黯然吻合。图中布局严谨,右下方苍松老树横伸而出,枝叶茂密,苍虬耸立,下方岩石耸立,浑厚凝稳,一高士悠然穿行期间,闻话于林荫深处,有遗世忘机之感,也是画家当下心境寄托之写照。
此幅山水为抱石常画之题材,虽构图、设色各有不同,然皆有苍凉、幽静之诗意,亦透露出某种悲怆味道。抱石先生喜醉画山水,甚至无酒不能作画,此酒神状态始终贯穿于其创作中,了不经意,草草而成,然笔极端妍秀媚,宛若自然天成。雄壮磅礴的气象,淋漓苍茫的韵致,强烈迅疾的韵律,是这幅作品给予阅者的大感觉、大印象,故抱石之“往往醉后”实为感情之非理性与笔墨之理性的最佳结合。
爱饮酒的傅抱石,“往往醉后”的一方印应是他作画时候的真实写照。
傅抱石之女傅益瑶在回忆父亲与酒时提到这方印:
满纸潇潇的泼墨山水中烟雨弥漫的苍凉背后,在“往往醉后”里,蕴藏着傅抱石的巨大热情。
(责任编辑:小苏)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