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说中的三星堆古蜀宫殿在哪里?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又何以突然消亡?三星堆祭祀坑发现的器物为何都是碎的?出土上千件文物,为何没有兵器?
时隔一年过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今年2月26日披露,他们在2013年的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中,发现的这座商代单体建筑基址,考古专家推测为三星堆王国“宫殿区”所在地。
据介绍,该单体建筑基址呈“亚”字形,基址里有象牙,有玉璧,还有石璧。
“2012年12月16日,我们对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群进行了清理,其中一处单体建筑基址的出现,让我一下子震撼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雨介绍说,这是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号祭祀坑方向一致,长约55米、宽约15 米,面积近900平方米,东西两侧似乎有门道,“初步推测,大约由6到8间正室组成,分为两排,沿中间廊道对称分布。”
“这是仅次于殷墟的最大单体建筑基址,也是在南方地区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单体建筑基址。”雷雨说。
勘探表明,整个青关山土台均系人工夯筑而成,现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其中第二级台地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土台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是三星堆王国的“宫殿区”所在地。
“很震撼,很振奋,这是继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发掘以来,收获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站在此次考古勘探的现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考古学家林向感慨地说。
“象牙可能是祭祀时用进去的,但玉璧石璧,就不好解释了。”林向说,“这个建筑基址的发现,更进一步佐证了当年我的提法,这里是古蜀的都城,是古蜀文明之源。”
更具突破意义的是,专家在三星堆遗址北部初步确认了“仓包包城墙”和“北城墙”两道新的三星堆时期夯土城墙,使得三星堆古城的城墙由原来的5段变成了7段,外廓城也由于“北城墙”而趋于完整。另外,在城址范围内还发现多条古水道。
专家认为,这必将推动古城的营建过程、聚落布局研究,并推进对三星堆古城的人工水系及其与自然水系关系的认识。同时亦巩固了三星堆遗址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核心区域的地位。
考古人员发现,虽然在建筑基址的墙基内外各有一排密集分布的疑似“檐柱”遗迹,但目前并未发现用作承重支撑的“内柱”。
“如何解决支撑问题?这还是个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指出,一般建筑每隔4米之内就应该有内柱,该建筑南北跨度(宽度)约15米,但内部没有明显柱洞。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指出,可能是类似于望京楼夏商城墙遗址及殷墟所采用的先挖坑、再填土夯打的地基建造方法,以斜墙作为支撑墙。
目前三星堆已发现了“城墙”,并且出现了疑似“宫殿”,但高等级墓地或者王陵尚未发现,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解开。
延伸阅读
府库说 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城池建筑跟豪华宫殿不一样、和普通建筑不一致,中间是通道,东西向开门。有可能是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则认为,该建筑基址方向与城市方向差不多,与金沙的差不多,坐西北朝东南,刚看以为是院落,仔细一看是一个单体建筑,一般建筑4米以内需要有内柱,“但是它又宽约15米,如何解决支撑问题?这也是个谜。”
祭祀说 祭祀用品是王权代表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懋熔提出不同观点,“估计是祭祀用的。”这里发现的与祭祀有关的东西更完整一些,看了1、2号坑,出土了那么多的祭祀用品,“它和祭祀有关联,因为发现象牙、玉璧,所以倾向于祭台更合适一点。”
“基本可以确定不是宫殿,应该是祭祀用。”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说,“即便是祭祀用建筑,也是这个城里面的最高权力者祭祀用的,也是王权的代表。”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