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些文物都是汉代的,很有价值,甚至无法估价,尤其是那些漆器,还有那把包金的青铜匕首,这些都说明当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很高的。”说这句话的人,是无锡某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梁军,不过他做出这番点评的时候,...
原标题:“馆长”伙同下属倒卖出土文物 文物卖“白菜价”
通讯员 张达朝 封峰 赵颖颖
记者 葛学涛 文/图
这些文物都是汉代的,很有价值,甚至无法估价,尤其是那些漆器,还有那把包金的青铜匕首,这些都说明当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很高的。”说这句话的人,是无锡某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梁军,不过他做出这番点评的时候,并不是像很多文物鉴定专家“指点江山”那般洒脱,而是正在我市看守所里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忏悔……
案件始末
一号作案人档案
梁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无锡一家博物馆工作,他向警方供述他的职务是名誉馆长,曾是当地出了名的鉴宝专家,和文物打交道很多年,看过的珍宝无数,他经手的宝物也有不少。除了因为赌博曾4次被警方处理,他还从没因为文物的事情栽过跟头。然而2012年12月份,他的“一世英名”却毁了。
“意外”买到汉代贵族陪葬品
2012年12月3日下午4点多钟,梁军的部下王斌找到他,说:“馆长,有人有一批文物,我去看一下。”梁军就答应了。下班后,王斌和梁军坐同一辆车回家,路上王斌接了个电话,梁军在一旁听明白了大意,电话那端的人催促王斌去看货,因为在同一辆车上,应王斌的邀请,梁军也就一起同行了。
当时几个想卖文物的人,正在一个蔬菜大棚里,边打牌边等着王斌,见到王斌来了之后,他们就把宝物拿了出来。梁军回忆,他当时看到,在盆里泡着十多件漆器,漆器上沾了污泥,作为专家,他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不久,他们又拿出了一把半米多长的铁剑,还有一个东西他们说是剑柄,当时我也以为是剑柄,后来买回去才知道,这其实是青铜匕首,而且柄是黄金的,匕首的鞘也是漆器。”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他对这批文物的评价。
蔬菜大棚成售赃“前沿阵地”
聊天中,梁军得知卖家想“打包”抛售这批文物,开价80万元。梁军和王斌都明白,这些是好东西,但是一看这帮人穿着像是农民工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并不是行家,就准备“晾”他们一点时间,当天,两人直接连价都没还,就离开了。
第二天,王斌又给梁军打来了电话,提出准备便宜一点把那批文物拿下来,王斌心里盘算的价位是30来万,然而梁军却说要争取10万块钱以内把这批货“吃掉”。
当天,两人再次找到了买家,“接头地点”还是在那个蔬菜大棚,此时梁军才知道,这帮盗墓者的另一个身份是菜农,蔬菜大棚就是他们销赃的“前沿阵地”。
这一次梁军就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博物馆的,你们卖给我便宜点,我要是不买的话,时间长了,这些东西就坏掉了……”并开价不超过6万元,对方显然不能接受,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9.5万元成交。临走前,作为“资深文物人”,梁军还不忘告诫买家说,快过年了,各部门都查得严,希望他们在那段时间收敛一下,其中一个带头的回答:“出了事情,到我们这为止,绝对不会牵扯你们。”买了这批文物后,梁军做了专业处理,收藏了起来。
梁军说,行内的人一般不从“一线”收东西,“二线”、“三线”是他们的主要客户。他介绍,所谓“一线”就是指直接参与盗墓的人,因为知道盗墓是犯罪行为,从盗墓贼手上买文物,不仅有被追回的风险,还往往会成为“垫背”的而被追究刑责。而那些经过一次或者多次转手的,就被成为“二线货”、“三线货”……梁军称,在他们看来,转手次数越多,收藏这样的文物就越安全。他说,他轻易不从“一线”手里买东西,“那次是我第一次从‘一线’那里买东西,没想到就出事了。”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