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而言,文化商品的交换价值成功控制了使用价值,或者说,使用价值在文化商品的消费中地位不断下降。商品社会的商品丰裕,不再来自于商品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对商品自身价值的认识来寻求。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文化成为了宗教之后社会的另一种取代形式。对特定产品的热爱通过全部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迅速散播开来。电影引发了时尚热潮,演艺娱乐塑造了媒体明星,网络媒体成为了时代的新宠。单从这次大黄鸭在北京展示所引发的聚集效应以及一哄而上的商业山寨,文化消费的幻想在一层层如涟漪般扩散开去的交换价值中扩大、增生,交换价值正成为这一现象中的关键。在正常的模式之下,那是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交换价值;在非正常模式之下,那是山寨复制的错位和无序。如果说文化商品通过系统地以表象和交换价值取代具体物质和使用价值而改变着社会,那么如何适应这一消费机制就成为了文化产业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核心。
另外,文化商品也改变了消费社会的整个空间想象,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地理学。也就是说,城市不仅被地理和经济要素所决定,而且还被其居民和邻近地区的人们关于这一城市的想象所决定。这一次,大黄鸭的全球之旅将相当大的地理空间都纳入其影响范围之中,当然它在不同文化圈的影响有所不同。而在这里,它凸显了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消费。这至少说明了文化消费空间边界的拓展,文化商品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得文化的大众消费转入新的形式,它将诸如文化旅游、博物馆、个体的个人想象等转换成为另一种商品流通形式的副产品。目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启动初期,金融改革、土地改革、人口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对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有重大推动作用。而文化商品的消费机制与城镇化的驱动力相结合,后效将会逐渐显露出来。借助于城市对乡村的覆盖,新的文化消费所带来的空间想象将体现在文化中心、观光胜地以及商业住宅群的开发。
如果说大黄鸭这件作品并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例子,那么倒可很有趣地从中略窥文化商品的某些端倪。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