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藏品时容易陷入七个心理误区
摘要:
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收藏者必须具备有闲,有钱,有学问三大条件才能胜任。赝品充斥市场,真假难辫,给收藏者带来极大的困惑。因而,如何避免收藏赝品已成为收藏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说。
误区之三,忽略常识
购买一件艺术品,专业知识十分重要;一般的常识尤其重要。有时候都是因为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或者在收藏活动中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对一些违背常识的事物熟视无睹,让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或者不法份子有机可乘。
现在说的是一件真事,某公司自称有一块一斤六两重的田黄,而且在媒体做了宣传。某甲某乙带着信用卡前去购买。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历史上100克以上的田黄石都很少见,800克大的田黄石在古代文献上没有记载,当代更不可能出现。因为在地球上,田黄石只有福建寿山村水田底下砂层才有。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仅为一平方公里,而且历经数百年的挖掘,反反复复,过了多少遍筛子,就连小鸽子蛋大小的石头都没有了,怎么会发现的一斤六两重的黄色彩石呢?
甲乙两位先生不会鉴别真假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收藏者起码具备上面所说的常识。
还有,有人自称有三个汝窑瓷器,消息传开,就有人相信,就要带着现金去购买。那些欲购者也不想一想全世界有多少汝窑?有据可查的也不过七十余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三十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三十余件,占全世界总存世量的二分之一。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知名大藏家也都是传乘有序的。在传媒如此发达,人们文物意识如此强烈的今天,有人在街头小摊花几百元,甚至几十元买一个汝窑洗子。他还扬言他家竟有三五个北宋汝窑器。故宫博物院经历经明清两朝惨淡经营了将近六百年,以皇家权威收藏几十件汝窑,而一个现代人,仅仅几年的功夫,就收藏汝窑三五件,纯粹是天方夜谭。还有人说,他从清凉寺花几十元钱买了两个临汝整器,那更是蒙事,因为那里的人关于汝窑的知识比你知道的多,特别是对汝窑的价值比你知道的更准确。退一步说,就是他不懂,有空前发达的传媒,也会了解汝窑器的价值,不会几十元卖给你,他不会那么蠢,也不是你的运气好,是你忽视了常识,存在侥幸心理。
近几年,北京几个拍卖公司。年年拍卖齐白石的作品,拍卖郑板桥的画和金农的书法作品。齐白石有人论述过,这里姑且不说。郑板桥一生画了多少瘦石疏竹,金农一生写了多少漆书中堂?哪里有那么多的真迹?只要动脑筋想一想就清楚。还有,你看看拍卖公司所谓郑板桥的纸是什么颜色,然后再去博物馆看看乾隆时代的画,那纸是什么颜色?印泥又是什么颜色,两下一比较就明白了,有一方是假的。
有人花十几万元当古董买了一个新玉笔筒, 拿来鉴定。这个笔筒用浅浮雕刻一美女,露胸坦腹,刻工粗糙, 形象恶劣。 并有“千古名流”四字。我看了之后就说,这个东西用不到鉴定,有一般常识的人从图案上就都能看出破绽。在我的启发下,这个人反复看了笔筒,最后说:“我看出两个问题,一是笔筒上的女人穿得太露了,二是‘千古名流’四个字不该从左向右写。”我说对了,就凭这两条,就足以证明这个笔筒是新的。古代人与今人有别,不会将半裸的女人刻在文房用品上(春宫另说)。再说半裸的女人也算不上什么“千古名流”,古代的名流专指文化名人,不像现代,把什么演员歌手都叫名流。那时叫名伶,这也是常识。另外,“千古风流”四个字是从左向右读的, 这是与古代的书写顺序不同的,也是常识。
像这样忽视常识的情况很普遍。有些问题,只要冷静下来,动脑筋想一想就会很明白。
误区之四,轻易地相信讲故事
卖古董讲故事,这是一个古老的方法,运用多年,几乎是屡用屡验。讲故事的花样不断翻新,千奇百怪。但是,总括起来,不外两点。一是为自己编造一些故事,再就是为商品即所谓的“文物”编造故事。时代不同,编造的也不一样。给人编故事,一是强调一个“土”字,装傻充愣。自称家住边远山区,家里一个老太婆,一个文盲儿子,一家两口人,一个大字不识。这件东西是不经意从地里挖出来的。还有一种,和前一种正相反,就是强调一个“大”字。讲故事的人神彩飞扬大讲编造出来的家史:什么他的先人是清代皇室的后裔,再不就是清代名臣的多少代子孙,说得有名有姓。还有什么民国四大名医的后代,财政次长的后代,他爷爷是袁世凯的管家,张作霖的秘书。有的吹牛吹晕了头,竟然说他的祖父是宫里的太监。竟然忘了太监是不能生儿子的。再往后延,说自己是民国部长、次长的子孙。外地人就说自己是当地军阀、省长后代,或者是当地的首富。反正都是文革时期死活不敢说,说出来就会被批斗,就会永世不得翻身的身份。这种为自己或者祖上编造身份大吹牛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证明他的出身高贵,应该占有宝贝,他的东西是不会假的。那些报假身份的,都是卖东西的人自己说的,没有任何人证物证。但是,你还是相信了。接下来的故事是自己急需用钱不得不卖,因为家里有老人住院,孩子上大学,爱人出了车祸,或者有其他什么为难的事,不得不卖,是忍痛卖给你的,让你拣了一个大便宜。通过他这一忽悠,你觉得东西是真的,价钱便宜,机会难得。接着是讲价还价。最后,一个价值几十万的东西,你花了五万元成交了。你觉得占了大便宜,心里这个乐呀,你乐,他比你还乐,他那东西是花五十元从潘家园买的,是景德镇烧制的新瓷器。
卖画的,编造自己的父亲是某疗养院的院长,文革前好多著名画家在他那里疗养,画了好多画,当代名画家的精品都有收藏,而且还拿出书画家的照片。卖假货也与时具进的。过去完全靠说,现在有了道具。有人拿出当代名人书画,说在某个权威出版社出版国过。还拿出假造的出版社的发稿签。带有编号,带有公章。还有人拿来一件“元青花”,请鉴定部门开具鉴定证书。进门就说:“我这个元青花不用鉴定,已经做了化验了。只需要一个鉴定证书。”说着,展示一个化验单。那是一个权威单位的化验结果,只是证明他的瓷器釉面的化学成分与元青花的成分相同。并不是炭14测试结果。这种混淆概念,先入为主的做法,和讲故事同出一辙。还有,以前讲故事的方法有了改进,由原来的单口相声,变成小品,由简单的讲故事到几个人表演,这里不再多讲,请收藏者留意。
误区之五,以图录为根据,或者盲目相信文物书籍
这也是最常见的。有的朋友来鉴定文物,还拿着一本书。指着书上的图录说:“我这个北宋钧窑鼓钉洗子,这本书图录上就有。我将这件藏品和书上的图录对照了,和书上的图录一模一样。”我说:那个作假的人就按照书上的样子作的。当然一模一样了。
就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图录书,图片也并不可靠。尤其拍卖图录。有的拍卖公司拍卖的就是假东西,你再以那个图录为准去买东西,岂不更荒唐了。
对于收藏,理论的指导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初学者尤其重要。但读要选择。我看了网上的一个朋友发表意见:现在的鉴定图书泛滥,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凤毛麟角。就瓷器专著来说,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马承源先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杨伯达先生的《古玉考》、《中国古玉文化史》(与台湾屈志仁合作)是货真价实的学术著作。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有的有学术含量也是注了“水”的。主打的是大量图录,文字都是抄来抄去。东拉西扯,说些空话,充其量不过用语都是什么:比较罕见,这是一个开门的东西之类的废话。一到关键之处,便含糊其辞,说什么:只要细心观察,不难看出问题。至于从哪个角度去观察,观察什么,能看出什么问题,读者不明白,恐怕作者自己也不一定明白。
我觉得这个朋友的话一针见血,非常透彻,非常中肯。
现在有的书籍,根本没有学术论述。有些玉器、杂项等书籍,只有图录,图录下面是标价,没有文字,没有一点学术价值可言。所以,盲目相信书籍是不可靠的。
读书要全面理解,不要断章取义。千万不要死读书,更不能为某种目的去读书。有的收藏者根据需要读书。这里所有的需要,不是求知的需要,而是为自己的藏品找理论根据,唯我所取,为我所用。他以书为根据,证实自己的藏品是真的,是到代的。比方有人买了一件钧窑的洗子,自己认为是北宋的,很有价值。为了这个洗子,他买了几本关于宋元瓷器的书籍。看过书之后,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因为书上说:北宋的鼓钉洗子一套是十个。每个洗子在底足中间都刻有编号,他的洗子刻的编号是一。书上还说,北宋的洗子有窑变,釉面上有蚯蚓走泥纹。有了这样的几条,他已经有八成把握了,于是,到琉璃厂来鉴定,期待鉴定的专家作出肯定的结论。专家看了之后,得出相反的结论,他就把书拿出来,指着书上的几条和专家辩论。实际上,书上关于北宋钧窑瓷器的不仅仅这几条,还有其他方面的。但他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忘却了对自己无利的。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