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收藏 > 正文

玉雕收藏要看气度 特别是书卷气文人气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1-09 来源:新快报 作者:程辛 柯洋溢

摘要: 近日,当代“山籽雕第一人”、已迈入古稀之年的顾永骏大师和中青年玉雕大师林金波来广东参展,并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的专访,除了谈及行内情况外,还为和田玉爱好者、初入门槛的藏家指点迷津。


  原标题:支招和田玉收藏要看气度



玉雕收藏要看气度 特别是书卷气文人气



  顾永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代表)传承人


  古言“玉不琢不成器”,一件好的和田玉作品,自然离不开玉雕师的辛苦雕琢。近日,当代“山籽雕第一人”、已迈入古稀之年的顾永骏大师和中青年玉雕大师林金波来广东参展,并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的专访,除了谈及行内情况外,还为和田玉爱好者、初入门槛的藏家指点迷津。


  技艺若没传统的根 琢出的作品就是“四不像”


  出身江苏扬州书香门第的顾永骏,幼年受家学的影响,对美术、戏曲等充满喜爱。1962年9月,20岁的他来到扬州玉器厂当学徒。半生的琢玉之路由此打开。 “当时看到玉雕作品,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它们很新鲜、很美。”顾永骏说,于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去学琢玉,而且越学兴致越高。但是当年琢玉条件很辛苦,皆用最原始的方式,用金刚砂打磨玉石,也很危险,“一不小心,手就划破了。直到今天,满手伤痕,也有金刚砂埋在手上。”


  而为了提高个人的综合文艺功底与素养,顾永骏更抽出业余时间临摹名家画作。如山水画,临摹唐伯虎、仇英等人的作品;人物尤以仕女为重,临摹了王叔晖先生的《西厢记》、上海画家刘旦宅的红楼梦人物画等。“我临摹画作,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创作。”顾永骏多次强调,在他看来,古代玉文化相当深厚。 “中国古典文学是传统,是根基,琢玉有了根,才能往下传承。”


  所幸的是,顾永骏透露,源远流长的中国琢玉技艺,不管哪一流派,皆有后人在传承着。为何不能摈弃传统?他认为,古人一定有他们的“道”。以常见的古玉“知了”为例,在汉代,八刀就出来了。因此就有了“汉八刀”这一说法,足见古人琢玉功夫的高超。顾永骏直言,假如当代琢玉技艺没有传统,琢出来的作品,就是 “四不像”。


  山籽雕有创新 扬州玉雕向小件转型


  提到琢玉技艺的传承,绕不开清末最流行的山籽雕。遥想当年遍布京城的和田玉摆件、把玩件,最俏的工,无不出自扬州山籽雕。然随着清朝衰落,民国动荡不安,山籽雕一度中断200年。1978年,当时的扬州玉器厂负责人认为,这一扬州绝活应复兴。因此,复兴山籽雕的重任落在顾永骏等玉雕师身上。


  “那时,为了恢复这一技艺,我们常去故宫写生,研究那里古代山籽雕的刀法、构图等技巧,还跑到扬州文物店借些老作品回来,用石膏做成模型,近距离研究它的章法、刀法和构图。多年坚持下来,我慢慢摸索到了一条自己的路。”顾永骏表示,他的技法与古代的山籽雕相比,是有区别的,“我主要是用我所学的山水画、人物仕女画的理念来创作。”这门技艺恢复以后,他创作了一些作品。其中1986年由他设计的大型碧玉创作山籽雕《聚珍图》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珍品收藏。


  谈及当代扬州玉雕的发展现状,顾永骏透露,自古以来,扬州玉雕多以大件摆件为主,目前受当代收藏者偏好的转变,扬州玉雕业正尝试着转型。主要有两点:一是技艺上不断创新。如有玉雕师琢出来的玉碗,薄胎如青花瓷器的胎一样的薄,重量很轻,可以在水上漂。这个功夫,不得了;二是创作上,从大摆件转向小挂件、小把玩件,其中转型的队伍以当地中青年玉雕师为主,因为小件更便于玩家把玩。


  顾永骏给入门藏家的三点建议


  1 让作品本身说话。和田玉作品是玉文化的缩影,最代表国人的个性,中庸而温润。若收藏的话,不应局限于是否好东西、是否名家的作品。一些实力派中青年的东西,若有眼缘,一看就很喜欢,加上东西很好,如收的话,将来会升值。


  2 原料不能忽略。所收藏的作品,其原料尽量在和田玉行列当中。其次,温润度要好,够白、结构好、玉质细腻者、造型好看,尤其是手把件,上述皆具备者为精品。


  3 看工艺,即雕工的技艺。首先,线条是否流畅,收藏者都要考虑到。再者,看整件作品的创作,是否有气度,而不能停留在民间的俗气上,同时还应有书卷气、文人气,甚至是大气。


(责编:陈珍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