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作伪手段多、水平高、泛滥成灾的局面,希宝斋主翁镇希认为,艺术品鉴定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可以是眼光+科技的鉴定体系。无所不能的鉴定家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可能成为某一方面、某一时期、某一个(或某...
原标题:赏珍收藏 其乐无穷
近期翻阅翁镇希编撰的《希宝斋古陶瓷鉴赏》。甫一打开,就被那些或精美或古朴的古陶瓷所吸引。
还是引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叶文程的评论吧:“展现了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彩陶,战国时期的原始陶,两汉两晋青瓷,再下延续到北齐,南朝,隋唐,五代,两宋,金,元及明清各代的陶瓷精品,可谓:时代久远,窑口众多,造型丰富,工艺讲究,品类齐全”、“书中藏品,涉及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精品,尤其是元代和明清官窑藏品,更是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艺卓越,实为民间传世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欣赏价值。”
古陶瓷鉴定专家赵青云先生题字:“藏品赏珍,其乐无穷”。
中国著名陶瓷鉴定家、《央视寻宝》栏目古陶瓷鉴赏专家丘少君,新近来希宝斋工作三天,他对其陶瓷精品逐件录像、摄影、登记造册。他评价:历朝历代都有代表性精品,特别是清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和康雍乾的珐琅彩。最后挥毫:“敏行致远,睿智豁达”。
众多鉴赏名家的溢美之词,让我们不禁对这些古陶瓷心驰神往。而细细品味这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笔者发觉翁镇希不单是在写陶瓷,更注重历史研究,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瓷器,在他笔下,便能读到一段段少为人知的典故,其中结合窑口、胎土、釉色、装饰、造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推敲、考证,更让人明了陶瓷制作的渊源、背景,从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每天,希宝斋主翁镇希的生活总是简单而又复杂,他凝视着陶瓷,解读出它们内在的质地就成为他的功课。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识、睿智、阅历,而岁月和积淀使他皆具备。
在制瓷史上,元朝除了继续生产宋朝瓷种外,颜色釉瓷和青花瓷的成熟烧造,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多,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今雨果赞美不绝的就是青花瓷。
对青花瓷的珍贵价值,希宝斋主道出其中的奥妙。原来主要是其不可复制性,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当时生产主要采用一流的麻仓土,这种土壤在明代中叶已经消失。鉴别是否麻仓土并不特别困难,麻仓土是白色的,经高温烧后变成土黄色,但如果打碎了还可以发现里边的白色。而青料也是进口的,叫苏勃泥青,来自波斯,到明朝成化年间也消失了。它的特点是带有铁锈斑,目前仿制的主要是用氧化铁,色调过于纯净、浮艳。经他一番点拨,再细看青花瓷,确实有些锈迹斑斑。
陶瓷收藏不是一件易事。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翁镇希便开始自己的收藏历程。几十年的历练,他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特别是这几年看到古陶瓷市场混乱的局面,决定多收藏精品,凝聚正能量,引导市场和收藏。他从高古收起,多交水平高的收藏家,重要作品请教全国一流鉴赏家。因为一开始的路子走对了,不贪便宜,有明白的来路,不轻信市场贩子,因此每每有不俗的斩获。
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的一颗明珠,是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典范。为了得到一件雍正时的珐琅彩,翁镇希可说是上求下索。闻说福建有一位老人家里藏有雍正年的珐琅彩,他以八年的时间与老人交朋友,八年的真挚执着感动了老人,终于完成了翁镇希的夙愿。
以前一段时间因为市场鱼龙混杂,真假莫辨,疏于管理,不少真品流到世界各地,如泰国,瑞典,法国等地方。而每次当翁镇希踏出国门之前,心理已经在暗暗筹划寻找国宝。从国外回来,他呈现给大家的,不仅有采风而得的绘画、诗词、散文,还有流落他乡的国宝。
投资古瓷器其实是一门十分深厚的学问,没有对中国瓷器业有所了解,投资瓷器犹如“玩火”,因为文化素质,也因为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善于与一流的收藏家鉴赏家的交流探讨,他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1.宁精勿滥,他认为对这些瓷器首先是眼睛的观察和手感的触摸,明显感到十分精美和精致,以及器形特殊的,收藏价值也就越高。2.“冷门瓷器”,虽然暂时市场不是很看好,但未来价格有可能上升。3.选择经典瓷器,古代陶瓷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准历史上的经典瓷器是明智之选。
面对作伪手段多、水平高、泛滥成灾的局面,他认为,艺术品鉴定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可以是眼光+科技的鉴定体系。眼光俗称个人经验,这是一些专家、学者和资深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积累才有的“内功”,需要我们相关的历史、科技、文化、民俗等知识积累。但是无所不能的鉴定家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可能成为某一方面、某一时期、某一个(或某一些)作品的鉴定专家。因此经验与科技的结合,才能承担起中国陶瓷鉴定的历史使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