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詹景凤对做官毫无兴趣,反而更喜欢收藏书画,用父亲给他考功名的钱买了一屋子的书画。通过詹景凤等人的努力,不但让徽州在文化上的地位提升,留下了徽商重儒的标记,也通过书画收藏为徽州这块土地留下了艺术财富。
原标题:徽州藏家·詹景凤
曾看过一期《舌尖上的中国》,介绍徽州的臭鳜鱼,说这道菜是徽商创造出来的,因为他们要翻越奇崛的黄山才能走出徽州经商,而腌制的鳜鱼可以保鲜,长久以往就成为徽商行囊中的必备食材。当时我就想,原来徽商是靠一双腿和一条臭鳜鱼打出的天下。本文的书写对象詹景凤虽不是徽商,但他同样靠自己之力为徽州艺术打出了天地。
詹景凤虽不为徽商,可他的家族也同徽州大多数宗族一样,在明代之后从儒转商,生意虽做得不错,但徽州人心中仍有从商不入流的观念,认为夺取功名才算真正地光宗耀祖。于是詹景凤从小便入私塾读书,还爱跟家族中舞文弄墨的长辈玩耍。可出乎詹父意料的是,詹景凤对做官毫无兴趣,反而更喜欢收藏书画,用父亲给他考功名的钱买了一屋子的书画。这让詹父大为恼火,威逼其“见我不带冠,不想见矣”,孝子东图于是从了父亲的愿望,在35岁时终于中了乡试,10年后才谋得了一个江西南丰教谕之职。
可怜詹父见儿子“带冠”两年后就去世了,詹父去世后,詹景凤的心思就更不在做官上了,而且政府给他的职位也多是教谕一般的闲职,接触的都是些文人学子,这反而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交收藏家。之前多次赴京考学,虽未赚取功名,却在北京结识了韩世能、韩逢喜父子,帮他们掌眼书画。韩世能当时在京城任礼部侍郎,得到了大量用来“折奉”的内府收藏书画,还有酷爱收藏的“同事”朱希忠兄弟的藏品。詹景凤在韩府可谓大饱眼福。做了江西南丰教谕后,又与南昌朱宗室往来密切,朱宗室就是清代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的家族,詹景凤还曾想在朱耷祖父朱多炡处买一张米芾所绘的云山,不想被另一位徽州古董商用计抢走,詹景凤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詹父去世,东图弃官回安徽奔丧,赋闲两年后,詹景凤又续补湖北麻城掌教。在湖北,詹景凤遇到了因帮助张居正儿子考试舞弊而遭贬谪的嵇应科。嵇应科在京城时,也同韩世能一样受“折奉”所惠,收藏了大量的书画。此次贬谪至湖北黄州,他也带去了这些藏品,或许是用来聊以慰藉吧,但这便宜了詹景凤,让他观赏到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虽在外做官,心中所爱还是指引其结识了大收藏家,过眼了大量的佳作,提高了眼力。这也让他在与吴门收藏家交往时底气十足。吴门在明代前期一直是艺术的高地,早期有刘珏、杜琼,后有沈周、文征明接档,并将吴门画派带到了高峰。书画收藏也同样如此,吴门一直是书画藏品的聚集地,文征明甚至是当时鉴定的第一人。但文征明去世后,吴门却没有一位藏家可以延续辉煌,相反各地收藏家崛起,檇李项元汴、华亭顾汝和、汝修兄弟都收藏甚富。吴门文化地位渐失,恰恰在这时,徽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徽州刻书业的发展、皖派篆刻的崛起等等又预示着由经济向文化转型时机的成熟。而詹景凤多年在外的见识和锻炼出来的眼光又让他扛起了提升徽州文化地位的大旗。
现在看来,詹景凤争采取的是和文化霸主吴门对抗的方式,而且是直接毫不掩饰的。书画艺术上,他善画竹,书法也是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有一定的高度。但在当时,有画竹高手夏昶、书圣祝允明。詹景凤却看不上这两人,说夏昶只得文同十分之六。评价祝允明更是直指吴门,言:“近吴中祝京兆、文待诏皆专门毫翰,吴人所谓书圣,谁敢异议。然今观其书,祝法不精,一篇中群体间杂,又时有硬笔,时有倦笔,时有粗笔,时有野笔。盖纵逸之姿有余,临池之功未到。”并指他们与“紫阳”田地相距甚远。“紫阳”即朱熹,我们现在去黄山旅游,导游会带你去歙县的紫阳书院,这是徽州三大书院之一。其他的书院虽未以“紫阳”命名,但厅堂之上必挂朱熹画像,可见朱熹在徽州的影响。祝允明与朱熹书艺高低在此暂不评说,詹景凤用意想必大家已经明了。
另外在收藏这块的比拼中,詹景凤将矛头指向了吴门藏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从交往上看,詹景凤与王世贞两兄弟交情不浅,王世贞是当时文坛的大人物,他掀起了文学上的复古运动,詹景凤因文学结社结识了王世贞兄弟。他们酷爱收藏,只可惜眼光一般,这也让詹景凤抓住了把柄。而且王世贞与当时徽州文坛领袖汪道昆是好友,王世贞曾经游览歙县,表面上是拜访汪道昆,实则是“斗文”。伴随王世贞从游的大概有一百余人,几乎人人都身怀技艺。到徽州后,“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踘,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这着实让人想到了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王世贞这样的举动,使其成为詹景凤抨击的对象,多次指出王氏兄弟买到假画,大为可笑。
通过詹景凤等人的努力,不但让徽州在文化上的地位提升,留下了徽商重儒的标记,也通过书画收藏为徽州这块土地留下了艺术财富。从美术史上看,徽州的艺术从此一路发展,到了明末清初产生了新安画派,出现了诸如弘仁、査士标这样的大画家。甚至到近现代,诸如黄宾虹的出现,也不得不归功于徽州早年文人的积累和开疆扩土。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