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市场资讯 > 正文

功甫帖事件打击投资者收藏信心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3-02 来源:羊城晚报

摘要: 2月18日,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大鳄刘益谦带着5000多万元拍得的苏轼《功甫帖》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意在用高科技手段为这件书法作品“验明正身”。这也将争议了5个月的《功甫帖》真伪之争再次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徐谢之争”是由拍卖行引起的,这次的《功甫帖》真伪之争,同样也是拍卖行引起的,说明学术问题只要掺入了商业因为,就会变味。但这次跟上一次又不太一样,“徐谢之争”虽然诉诸法庭,但双方都很理性,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争论。但这次牵动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变成了社会问题,还把上海博物馆都牵涉了进去。我觉得除了刘益谦本人太过高调之外,社会上有很多人是在幸灾乐祸。

  

《功甫帖》事件会不会打击古字画收藏者的信心?

  

主持人:那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拍卖行有没有错?

  

石金柱:在去年底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公开指出《功甫帖》是“伪本”后,苏富比是这样处理的,声明在两个月内,如果有两位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专家持相同观点,刘益谦是可以退货的。其实以钟银兰在文博界的地位,已经足够达到苏富比的专家标准,况且中国的书法肯定中国专家说了算,上海博物馆还是馆藏苏轼书法最多的机构,当时刘益谦如果要求退货,苏富比肯定是给退的。

  

如果苏富比拒绝退货,他们也必须找到两位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专家,反证、驳斥掉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的意见。但这不可能嘛,苏富比怎么可能找到更权威的专家推翻掉这三人的意见。所以当时我就已经说了,刘益谦的上策是退货,中策保持沉默,下策才是跟上博叫板,但他恰恰选择了下策。

  

主持人:事件发生后,苏富比也的确找来了很多专家参与讨论。

  

石金柱:苏富比找来的专家全是行家,他们的加入,只会把问题低端化,变成社会大讨论,这更没意义了。

  

为什么社会公众会这么关注这样一个学术问题?我觉得这跟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有关,越是有名,就越想要把你拉下马。刘益谦就是太高调了,他应该表现得谦和一点,尊重专家的意见。

  

就像对新疆广汇集团孙广信收藏的500幅书画,现在有人估价只有3000万元,这怎么有可能,他手里一幅画当年就是在广东买到的,单是这张画已经价值3000万元。如果他的藏品总价只卖3000万元,我愿意加价一倍,6000万元买下来。

  

主持人:如果《功甫帖》是真迹,值不值5000多万元?

  

邝根明:当然值得了。纵观中国历代文人,堪以千古文豪称之者,非苏东坡莫属。《功甫帖》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如果是真迹,那就是苏东坡作品流落在民间的唯一一件作品。

  

主持人:但如果真伪没有定论,这件作品以后的价值会不会打折扣?

  

邝根明:短时间内肯定没人敢接手了。但如果一旦被证明为真迹,那这幅作品以后肯定就是天价了,知名度太高了。

  

石金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功甫帖》是真是假是说不清了。现在最可怕的是,突然再流传出一张一模一样的《功甫帖》,那这张《功甫帖》就彻底毁了。

  

主持人:事件会不会打击一些人投资收藏古代书画的信心?

  

邝根明:这是肯定的,古代书画本来就是真假难辨,高利润,但也高风险,所以本来就有很多人不敢玩。这件事情之后,肯定会让很多原来打算进入古代书画投资收藏领域的人望而却步。

  

但话说回来,正因为古代书画真假难辨这才好玩,考验的是藏家的眼光,所以很多近当代书画的收藏家,最终都成了古代书画的终极玩家。

  

石金柱:最重要的,是市场不能助长此风,这种骨牌效应没有赢家,近期内对传统艺术品收藏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专家说法

  

鉴定古代书画 目鉴是主要手段

  

文物鉴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别过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当鉴定专家面对一件藏品时,会迅速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资料飞快地调集出来,然后跟这件藏品进行对比,这就是常说的“目鉴”。如果能从其中找到一处破绽,那就基本上可以断定该藏品不对。当然仅有“目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以考证为辅助。除了看,有时还需要听、摸、闻。徐邦达、谢稚柳、启功这些能够一锤定音的前辈,他们鉴定文物都是以目鉴为主,采取目鉴与考订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周的新闻发布会上,刘益谦出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鉴定,到底传统的“目鉴”准确,还是现代的“科鉴”有说服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朱万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书画鉴定是一门专业的学科,科技检测能够出示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比如发现纸张的年份。如果声称宋朝的书法作品,纸张被检测发现是清朝年间的,那就能判断该作品是赝品。但反过来,如果纸张检测发现是宋朝的,并不能证明该作品就是真迹。所以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最主要的依据还靠传统的‘目鉴’,‘科鉴’只能作为辅助依据,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鉴定真伪的依据。不过科技力量仍有不可及之处,‘目鉴’仍是主导。”

  

新闻回放

 

《功甫帖》罗生门

  

《功甫帖》是苏轼写给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信,至今已有900多年,在书画鉴定大师张珩的《张葱玉日记》、徐邦达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都曾有记载。

  

2013年9月,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了《功甫帖》,并表示会在龙美术馆浦西馆的开馆展览中展出。

  

2013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在《新民晚报》公开指出《功甫帖》是伪作,而后共计14000字的研究文章刊于今年1月1日的《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其中,钟银兰、凌利中的《“从法帖中双钩”—析〈刘锡敕〉〈功甫帖〉墨迹钩摹的性质》,对“双钩廓填”之法制造赝品的画史进行梳理,将《功甫帖》作为论述的一个重点案例;而单国霖则以《苏轼〈功甫帖〉辨析》一文,提出《功甫帖》为摹本。三位研究员通过案例比照,从此件《功甫帖》的书写方法、印章等角度上提出疑义。

  

此举引发了大范围内的《功甫帖》真赝之辩。各路研究人士各抒己见,如书法大家章汝奭等认为假;藏家陈萧羽、朱绍良等则论证其真。

  

1月13日苏富比也发表报告,论战《功甫帖》为真迹。这场论争貌似已成为博物馆派与市场派之辩。

  

此后,上海藏家颜明在1月底以长微博形式发文,称拍卖之前刘益谦曾问其意见,颜明请教上博与故宫专家,“一致看假,并认为伪作水平不高,提了几点看假的理由”,但转达刘益谦后,刘并未联系专家听取意见,而是坚持拍下。

  

2月18日,刘益谦携《功甫帖》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没有回应颜明的说法。只是在会上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现场,试图否定此前上海博物馆专家指《功甫帖》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的结论。

  

一时间,社会再次将视线聚焦《功甫帖》。除了这件藏品本身的真假之外,博物馆专家在社会文物鉴定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学术研究与市场规则的界限何在,以及是否应成立权威鉴定机构来解决文物鉴定、尤其是古代书画鉴定的困局等话题更是引发了热议。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