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艺术签约为何从潮流演变成如今的残花败柳?艺术签约机制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对于艺术签约机制艺术家和画廊分别如何看待?各自有何见解?艺术签约机制又存在哪些利弊?且看下文分解。
原标题:谁来厘清艺术签约机制的利与弊
艺术签约曾是国内画廊业十分流行的经营方式,但在接二连三地经历了数度市场风波之后,这一曾经的潮流却在最近几年雨打风吹去,鲜有画廊继续坚持。短短的数年时间,是什么令艺术签约从万人迷变成了如今的残花败柳?是艺术家眼见高了、腰包鼓了、不再指着画廊吃饭了,还是画廊经营变得多元了、已经不需要看米下锅、可以做到随意烹调了?
艺术签约机制的三个阶段
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全权签约代理、项目合作、作品代售等几种方式,按照国际上比较成熟且流行的做法,签约代理可以算作上述几种合作方式中的主流。在国内,艺术家签约画廊或者画廊签约艺术家也曾盛极一时,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2005年前后,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突然走红,一级市场则乘其东风强势介入,以北京、上海两地为双中心,众多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先后涌现。由于受当时整体艺术品市场风气的影响,当代艺术也从地下逐渐走向台前,以此为生存基础的艺术家也开始大受追捧,各种邀约更是如雪片般飘来。也正是由此开始,国内的当代艺术画廊经营者开始尝试对个别艺术家作品的垄断性销售与代理。当然,这一时期画廊的签约目标多为一些已经在艺术行业小有名气、却没有太高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因为在当时,有过国际性展览经历的艺术家多数已经被一些海外艺术机构或者是这些艺术机构的中国分支画廊提前抢走。那些国内后起画廊在国际性艺术机构面前,不论在财力、物力还是人力,乃至知名度、影响力层面都很难有竞争的可能。
第一阶段:缴学费
可以说,当时与国内画廊有过签约经历的艺术家多数都是些国内名气大于国际名声的中端艺术家,这种情形与艺术签约机制发展的中期时大不相同。一位曾与某海外艺术机构有过签约合作经历的艺术家在介绍当初的情形时说道:“在2000年前后,由于参加过几个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展览而获得了跟某画廊签约的机会,当时的签约并不像后来的那么正规。因为当时整个国内当代艺术是没有市场可言的,买作品的藏家多数都是外国人,国内藏家很少。这跟社会环境有关系,如今具备收藏实力的人在当时恰好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甚至是还尚未起步,刚刚温饱有余何来精神享受?跟艺术机构签约实质上是按照画廊的要求创作作品,然后画廊整体买走进行销售,最终的销售不涉及艺术家的收入分成。当时的收入主要是在画廊的初期作品购买层面。”
如此的签约代理方式显然不符合正规的签约机制要求,只为作品销售时的便宜行事以及以此博得一个好名声。“因为在当时,能够被海外机构相中并能够实现作品销售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艺术家根本没有与画廊等艺术机构讨价还价的资本,国内基本没有市场,生存总需要各种变通。”这位艺术家如是说道。
以此种情形为主的“伪艺术签约”可以看作是国内艺术签约机制的最初始阶段,由于没有直接的文本参考,艺术机构半蒙半骗,而艺术家则半推半就,双方都各有小九九,但最终的合作结果却是皆大欢喜。
第二阶段:学以致用
至于艺术签约机制的第二个阶段,则是目前为止该机制最为鼎盛也是最为辉煌的时期。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自2005年之后,国内当代艺术市场开始出现整体性的繁荣,由二级市场的高价成交作为指引,一级市场紧随其后,大批艺术机构开始涉猎当代艺术领域。与之相关联的则是艺术作品的供不应求,很多艺术市场的明星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创作,然后拿到市场上出售,有些行情好的只需在家中坐等买画者上门。更有甚者,作品尚未开始创作,即被订购一空。如此之好的市场行情自然催生了画廊对于艺术家的签约兴趣,毕竟一只再能下蛋的鸡只要是别人的,就不会跟自己有关系,相反,如果自己家里“圈养”上那么几只能下蛋且能下金蛋的鸡,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于是乎,画廊开始如饥似渴地四处搜罗艺术家,而此时,已处北京、上海两个当代艺术创作中心的艺术家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跟这些艺术机构一拍即合地走到了一起。对于外地艺术家而言,消息灵通者自然日夜兼程地赶赴当代艺术的两处圣地,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名利双收,以后好衣锦还乡。此类艺术家如果进京赴沪时机恰当,还有可能搭上当代艺术泡沫破裂前的最后一班车而小有收获,而对于那些消息滞后又思前想后才决定试试运气的艺术家而言,此行得到的只能是一个悲伤的结局。
在艺术签约机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艺术机构开始借助频繁的海外博览会经验而系统且正规地学到艺术签约机制的精华,并付诸实践。可以说,这一时期与画廊签约的艺术家是从该机制中获利最多的一批,当然,至于这中间所得到的“利”是金钱还是名誉,就看各个艺术家自我坚持的程度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得以在压力最小的情况下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并未因各种生计问题而耗费过多的创作精力。当然,自始至终志在混圈子者不计入其中。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今当代艺术界北漂一族众多且多数生活并不宽裕的罪魁祸首正是艺术签约机制最为鼎盛辉煌的当代艺术市场“泡沫期”。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