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艺术签约为何从潮流演变成如今的残花败柳?艺术签约机制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对于艺术签约机制艺术家和画廊分别如何看待?各自有何见解?艺术签约机制又存在哪些利弊?且看下文分解。
艺术签约机制第三阶段:蛰伏
在度过了短短几年的巅峰期之后,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当代艺术市场“泡沫化”经济破裂的双重影响,国内当代艺术的市场格局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也正是在这之后,当代艺术在市场领域开始一蹶不振,至今都未能真正重整旗鼓,恢复往日之荣耀。
受市场格局变化所累,一级市场成为了二级市场的附庸甚至是应声虫,而伴随市场辉煌出现的艺术签约机制也成为了城门失火之后遭受牵连的池中之鱼,从巅峰瞬间跌入低谷,并陷入长时间的蛰伏期。
经历了国内艺术市场的数度风波,吃过苦头后日渐精明的艺术家开始不再单纯地抱着一张合同过日子,而是真正学会了两条腿走路——一条经商、一条经人。商者,画廊也;人者,圈子也。市场是在不断的曲直更迭间前进,而审美趣味以及与之相符合的价值判断也在随着市场的变更而改变。艺术家需要时刻警醒自我,用两种声音传递艺术观念,一种迎合市场以保证当下生计,一种个人志趣以作长远打算。作为画廊的经营者,生存同样重要,宁可牺牲个别艺术家,也要保证明天能够照常开门营业。面对以压缩成本作为经营前提的画廊,又如何强求其名下必须有些许签约艺术家呢?
可以说,当前仍然能够坚持艺术签约机制画廊数量的减少并非因为其无需看米下锅,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在当下一级市场整体经营状况欠佳,作品销售困难的不利局面下,艺术签约机制的暂时衰弱只是特殊时期的变通之法。即便如此,当前仍旧有不少画廊还在奉行艺术签约机制,且有更多的画廊表示,艺术签约机制并不会因此消失,未来仍旧会有足够的生存空前,目前仅仅是一个蛰伏期。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