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上,除了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以29.9万元成交外,10张一卷的安徽省泾县小岑宣纸厂生产的红旗宣纸也拍出了2.76万元。近些年老纸的价格涨幅惊人。
原标题:一张宋纸贵过名家书画
一张老纸的价值近30万元!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上,一张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以29.9万元成交,甚至比许多艺术家的书画作品还要贵。
这些老纸的收藏价值究竟体现在哪儿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厂商及纸张研究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广大藏家分析了古纸的价值,并分享了收藏经验。
书画纸作画因小失大
“不朽的作品一定是在好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发挥,但现在很多艺术家却完全不懂纸、墨、笔。”一得阁董事长孟繁韶表示,当一个艺术家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好的材料可以为其作品“加分”,“这也是为什么南唐李后主要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纸张。”他进而介绍,很多画了几十年画的画家也不知道,他们一直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现在市面上的100张纸中,不到20张是宣纸,其余80张只能叫书画纸。“什么是书画纸?就是在纸浆里加一点点稻草和其他东西制作出来的。那些一刀价格低于900元的,绝大多数就是书画纸。书画纸最大的缺陷是不晕墨。要知道,墨和纸之间是有感情的,墨被画在纸上后,还要在纸里生长,所以古人写字、画画往往可以做到墨分五色,而现在却难以达到这个境界。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写字、画画,每一笔下去都要用餐巾纸蘸一下,这种做法让人啼笑皆非。”而在剩下的两成宣纸中,还有至少一半只能算是“化工宣纸”——虽然其材料可能与宣纸一样,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学材料。“以前的宣纸采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而现在都用高锰酸钾漂白,一天半就能完成。”
书画家不注重纸张的质量,表面上看起来是节省了一点成本费,实际上却可能因小失大。“有的人认为买一刀100多元的纸就足够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种纸存放五六十年就会粉碎,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买家、藏家。”而很多收藏者对纸张也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了解,如果真想把艺术家的作品当“传家宝”,若遇上了纸张不够好的情况,可能无论怎么精心收藏,作品过了几十年都会面临“粉身碎骨”的风险。
纸张质量直接
影响书画效果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上,除了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以29.9万元成交外,10张一卷的安徽省泾县小岑宣纸厂生产的红旗宣纸也拍出了2.76万元。
事实上,近些年老纸的价格涨幅惊人。据悉,2001年7月在北京瀚海拍出的另一张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估价5000~6000元,成交价才5500元,十几年后竟然贵了50多倍。
为何老纸收藏行情节节高?最直接的原因是,纸张的质量与书画效果息息相关。
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对文房四宝特别是纸张都非常讲究,西汉末年造纸术的发明也正是这种需求的产物。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李煜等都对宣纸爱不释手,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定制品。“纸张对写字、画画非常重要,其质感、吸水性直接影响书画创作的效果。”从事古纸研究的易先生告诉记者,在书法上,写不同的字体,对纸张吸水速度有不同的要求。“譬如隶书、篆书,这类字体一般圆润没有棱角,就要用吸水快一些的纸张,也就是常说的偏生的纸张。而写一些棱角锋利的字体,譬如欧体或者小楷,则应用偏熟一点的纸。再者,不同的纸张,墨涂上去显示的颜色是有细微差别的,这就是墨色——同样的墨,写在好的纸上油光黑亮;写在差的纸上发灰发暗,作品也没有神采。此外,不同的纸润墨性也不同,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尤其是泼墨写意,经水稀释的墨画在纸上,会迅速向周围散开,在好的纸上,水走而墨留,能够分出由浓到淡的层次。”因此,不同材料、种类、品牌,甚至同一家生产的但是年份批次不同的纸张,在上述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行家蔡先生也介绍道,古人对纸张确实很讲究,主要用麻纸、藤纸、皮纸、竹纸等,宣纸也是皮纸的一种。“之所以有这么多品种,是因为要不断发掘出新的更有利于加工成纸浆的原料,仅仅固定为一种原料,肯定满足不了纸张的供应需求。比如唐代很有名的‘剡溪藤纸’,就因为过度采伐,导致原料绝迹并终致纸种消失。”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家则告诉记者,老纸收藏行情高涨还因为有部分人利用老纸仿造古代书画大家的作品,然后拿到市场上流通,牟取暴利。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