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艺术市场的变化,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青年艺术家如此受关注的原因有三:价格合理、眼界比前辈开阔、是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近年春拍市场,青年艺术家表现活跃,应聚焦其培养推广。
原标题:青年艺术家成市场黑马
这是一个青年艺术家机会多多的时代。随着新一轮藏家和艺术消费者的介入,艺术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大众对艺术的欣赏和消费已越来越普及,青年艺术家作品也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诸多策展人、评论家、艺术经纪人等艺术界人士及画廊、拍卖公司等艺术机构,也纷纷将目光锁定青年艺术家。
青年艺术家为何值得关注?
第一, 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有价格优势,与一线大家的作品相比,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更容易让人接受,合理的价位更符合广大中层消费者的购买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第二, 青年艺术家想象无限、朝气蓬勃、青春弥漫、无所畏惧,在艺术创作中,他们比前辈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活跃,表现更大胆。第三, 青年艺术家比较活跃,他们参加展览的机会和获奖的几率比较高,同时青年艺术家是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
此外,青年艺术家中,“70后”艺术家的市场和学术知识逐渐得到认可,而“80后”艺术家还处于不断淘洗的过程中。当下市场处于相对冷静期,利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在“80后”艺术家中,那种对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有充分理解、评估和反思,并站在国际化环境下,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创作作品的艺术家会更受关注。
青年艺术家市场表现活跃
在艺术品市场整体上呈现平稳调整的态势下,很多藏家借此良机“逢低吸纳”。与此同时,另一个市场趋势日渐明显,那就是青年艺术家的出镜率普遍提高,在拍卖会、艺术博览会、画廊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甚至蜂拥的艺术品电商交易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最为活跃的板块,而少数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突破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大关,成为市场向青年艺术家倾斜的信号。
1999年,藏家在北京翰海以44万拍下刘小东32岁时所画的《白胖子》,在2010年以3100万的价格售出,增长七十倍;2005年,曾梵志28岁,他的成名作《协和医院》在香港佳士得上拍,藏家当时以120万拿下,2010年在保利拍出的价格则为3416万,而2013年此作又在香港佳拍出1.13亿港元,价格大幅上涨程度令人热血沸腾。此外,郝量2011年作《寒林》在香港苏富比以256万港元成交,位列其个人拍卖榜首,高于其最高估价超6倍。徐震于2013年创作的《光源》在北京保利以310.5万元成交,刘韡的3件“紫气”系列作品分别以290万、280万港元和232万港元在上海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成交。
近两年,在当代艺术处于调整期的局面下,个别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却直线上升,成为市场黑马。2013年可视为青年艺术家市场再次爆发的一年,贾蔼力的《二月物语—过去(床)》、《早安,世界》在香港苏富比分别以580万元和340万元成交,其另一作品《疯景》也在中国嘉德以483万元的高价成交。出生于1983年的陈飞作品《熊熊的野心》在北京苏富比以542万元成交,该作最低估价25万元,而这件作品在2010年曾在北京翰海以30.24万元成交,这一新成交价为“80后”青年艺术家的市场发力创下了新高度,使其不仅成为2013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热门之一,也带动了“80后”青年艺术家的市场热潮。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