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市场资讯 > 正文

香港秋拍“大千热”显疲态 当代艺术仍在调整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10-18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于娜

摘要: 在今年整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香港艺术品秋拍市场反应出成交量下降现象。一边是有艺术家在打破成交纪录,一边是普遍的人气不足,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向萧条期的征兆,还是市场变革中的调整。


年轻艺术家尚需梳理


“70后”年轻艺术家成为今年香港秋拍上一个关注话题。因为香港苏富比夜场中首次引入70后年轻艺术家,并且其中代表性人物作品刷新成交纪录,年轻艺术家能接棒当代艺术市场吗?会迎来一番上扬行情吗?由此引发了业内的一系列讨论。


1979年出生的贾霭力以早期作品《疯景1号》刷新了自己的拍卖纪录,成交价为1180万港元,突破了千万元大关。1976年出生的王光乐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央美年青艺术家组织N12的重要成员,其作品《水磨石2004.1.1-2004.2.5》也以刷新艺术家纪录的544万港元成交。


然而走出夜场的年轻艺术家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苏富比及保利香港在随后的日场拍卖中,几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未见到人们期待中的热度和上扬,甚至被业内人士认为仍是“低价徘徊”的老样子。


“一批没有在世界各地重要的美术馆、双年展、博览会和商业画廊展览的年轻艺术家,能卖到这么高的价格,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季晓枫认为,年轻艺术家充满创作活力,作品价格不高,喜欢的人就会买,暂时无法靠卖画为生,也可以做点别的维持生计,没有被过早、过度炒作的年轻人其实是幸运的。


“所谓‘在低价徘徊’的说法,充满着急功近利的反向意味。”季晓枫认为,年轻艺术家作品相对便宜,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事实上,真正献身艺术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过早地脱离一般收藏者的购买能力。


经过苏富比秋拍,有业内人士提出,当代艺术新的艺术板块在崛起,旧的艺术板块在慢慢淡出,以及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新藏家将会是新一轮当代市场看好的主力。


但季晓枫对此看法不同,他认为拍卖只是整个艺术市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板块说是一种对市场状态的偷懒的总结。用几线城市来定义藏家显然是没有对越来越国际化的收藏家群体做过深入研究的表现。


市场信心恢复还要多久


人气不足,反应平淡,成为业内对香港秋拍的共同感受,卖家挖空心思,买家还是谨慎观望,我自岿然不动,即便遇到心动拍品,让他们下决心购买也是难事。


并非只有拍卖行感觉到寒意,“我虽然很累,但家乡的几位很执着的兄弟,让我感动,在艺术品领域非常之萧条时期,他们依然坚信明天的灿烂辉煌……”山东书画收藏家老李在微信上感慨。他从房地产业转身,刚刚从青岛来北京创立艺术品公司不久,便遭遇了行业的波折动荡。


但是欧美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从纽约、巴黎的拍卖会看,无论是瓷器还是当代艺术,市场参与者热情都很高,而且其中有很多中国买家,除了税收政策优惠外,还有其他原因。


对此季晓枫认为,“中国大陆的艺术收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像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样借助经济发展的强劲力量买遍世界优秀作品,建立在世界艺术市场的部分话语权力,错过的,就错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香港秋拍推出的个性化收藏专场倒是吸引不少眼球。比如苏富比的“细川家族藏中国艺珍”专场,将著名藏家收藏的古代书画与瓷器进行了混排,藏家刘益谦就从中购得了清乾隆十一年《御笔画秋山亭子》卷和清乾隆粉彩墨书御制诗圆笔筒,拍价超过4000万港元。


再如“NIGO:一生二命”专拍,来自著名日本服装设计师、音乐制作人及创意企业家NIGO私人收藏,从安迪·沃荷丝网版画到各种玩物摆饰全数成交,香港藏家张宗宪购得其中一件Jacob &Co特殊订制项链。


那些来自北京、上海的大收藏家们,比如马德光、刘益谦夫妇、余德耀等,也在香港秋拍中收获了战利品,他们背后是中国仍在兴起的私人美术馆浪潮。


海外目前仍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比较乐观,不久前在德国举行的ArtFi艺术与金融会议上,与会者提出中国的上中等阶层将在2022年达到总城市人口的55%,这一人群将会是建立中国艺术领域长期市场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