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于这些“恶心绘画”,不少艺术评论人都深有感触。以丑恶表现作为视觉艺术的表达,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已有的审美经验阈值。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可以说是正常的,但呈现在公共场合,显然会与公众的审美经验发生...
原标题:“恶心绘画”被重金购买 推动艺术发展只能靠颠覆?
最近,微信公众账号“艺术那点事”发布的《恶心绘画排行榜》,在朋友圈里引发了众人的阅后“不适”。该“排行榜”作者的发问也道出了众人的疑问:为何恶心画能畅行当代艺术界?
有人出重金购买收藏
别以为人像绘画都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那样赏心悦目,看看面目不清像剥了皮的人、如死后浮肿般的人体,“往死里揍过”的人脸,此外还有被剖开的狗、发霉长毛的草莓……这样艺术到“令人忘餐”的画,居然还有人出重金购买收藏。
对于这些“恶心绘画”,不少艺术评论人都深有感触。“以丑恶表现作为视觉艺术的表达,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已有的审美经验阈值。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可以说是正常的,但呈现在公共场合,显然会与公众的审美经验发生冲突。”某业内人士直言,这样的绘画他并不欣赏。
抽象油画家徐茂平对这类作品也“不太喜欢”。“过去有种观念,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虽然艺术并不能完全等于美术,但要以丑为美,甚至丑到让人恶心,自然也令人无法欣赏。”他认为,为了阐述自己的艺术观念可以做一些反传统的东西,比如罗丹雕塑代表作之一《老妓》又名《丑之美》,揭示了另一种美。但为了讲个性,完全颠覆过去美的观念,非要把人性中最恶劣、最残忍的一面表现出来,并且愈演愈烈,令人难以赞同。
恶心绘画为何大行其道?
为何这些令人大倒胃口的恶心绘画能大行其道?据“艺术那点事”作者分析,在85新潮后,中国艺术界进入多元文化,从西方借鉴来的残酷暴力美学影响了不少人,它同时也跟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内心失重有关。
有业内人士分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外文化价值、艺术形式冲击下,国内的年轻艺术家们借助于外来艺术观念开始模仿探索,以获得业界认可。
不过,原本这些探索一直处于边缘化,进入本世纪后,在资本力量的推动和媒体推波助澜下,中国当代艺术成为市场宠儿,这些作品就成为了艺术的标配。不过,随着艺术市场去泡沫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进入低潮,这样的作品也会萎缩。
曾梵志作品
刘炜作品
夏小万作品
赵能智作品
杨少斌作品
周春芽作品
以上均为《恶心绘画排行榜》中被提及的作品。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