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在继续购买印象派及西方现当代艺术品吗?
摘要:
从全世界艺术市场的比重来看,比起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现代艺术的份额要大于印象派作品。日本也许还没到达欧美的程度,但是欧美收藏家对于日本的物派、具体派很感兴趣,草间弥生、村上隆、奈良美智等日本艺术家已...
原标题:那时富人像购买房产一样购买艺术——对话日本策展人山口裕美
Art289:在1987 年至1990 年这段购藏高潮期间,日本在西方艺术品市场上购藏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大致是怎样的比重?
山口裕美:泡沫经济的产生到破灭大致发生在1986 年到1990 年的5 年间。在此期间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和偏好都集中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包括更久远一些的19 世纪的柯罗、米勒等巴比松派作品,而非现代艺术作品。具体比例不太了解,但当时很少听到人们会高额购买现代艺术品。
Art289:一战后日本就开始购藏西方艺术品,为什么在1987年至1990 年这段时间形成购买热潮?购藏的作品为什么以印象派为主?
山口裕美:实际上,日本人开始购买西洋艺术品并不是在战后才兴起的。在明治、大正、昭和,二战之前就已经兴起了。其中包括财阀、留学海外的为数不少的富家子弟也都非常时兴收藏欧洲艺术品。
1986 年到1990 年泡沫经济期间,像房地产一样,作为投资的一个选项,富余的现金流入了艺术品市场。
为什么推崇印象派,其中的一个原因我想跟日本的美术教育有关。例如,日本的美术教科书中一定会介绍法国的印象派雷诺阿、莫奈等画家。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讲,令人熟悉的画风,加上雷诺阿所描绘的可爱的女性肖像,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正处于青春期的日本人的心。日本人倾向于已有定论、可以安心购买的艺术作品。
Art289:您介绍了以5160 万美元天价拿下毕加索作品《皮埃雷特的婚礼》的鹤卷智德,也有购买了梵· 高《加歇医生肖像》和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的斋藤了英。除了他们,这种天价印象派绘画的购买者还有哪些?他们只是个案还是很多富豪都参与了印象派绘画的抢购?
山口裕美:讲座中给大家介绍的几位收藏家,当时都被日本媒体跟踪报道,大多数日本人有所耳闻。当然,其他以个人或以公司形式购买作品的也大量存在。以我见到的为例,当时海关保税货棚位于千叶县的原木中山,这个巨大仓库中汤米· 弗拉纳根(Tommy Flanagan)的雕塑作品、利希滕斯坦的作品堆积如山。富人像购买房产一样购买艺术作品。
Art289:这些当年的重要作品都有不同的归宿,时至今日,日本私人藏家手上还有哪些重要的西方艺术品?
山口裕美:当时收藏家把艺术品作为担保从金融机构大量借款,泡沫经济破灭后,作品都归属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之下了。金融机构为了实现现金回流,各自销售。这种情况当时非常普遍,可以推想留在日本国内的西方艺术作品应该不到十分之一。
Art289:在日本,有哪些专门收藏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机构?他们的这类藏品主要也是在这一时期购藏的吗?
山口裕美:国立美术馆主要购买收藏了印象派以及欧洲现代艺术作品。可以分为战前财阀和富人捐赠形式设立的美术馆和国立美术馆独立收藏。地方美术馆大多是1989 年到1990 年竹下政权实施的“故乡创生事业”政策期间,根据各个市区町村地区振兴为目的的拨款政策,自治体设立建造了大多数的美术馆、博物馆。当时新美术馆有3 个购藏方向:第一,购买引人注目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第二,购买当地艺术家作品;第三,购买年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于是收藏品品类平衡的美术馆就这样产生了。也正因为这个角度的考虑,每个美术馆都变得不够专业不够顶级。
Art289:有人认为,日本大肆高价购买西方艺术品,最终导致大批印象派作品流进日本。高价购买西方艺术品是导致经济泡沫的原因之一?
山口裕美:这并非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而是泡沫经济期间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富余的现金投机性地购买艺术品,这是事实。
Art289:在这场购买热潮中,谁是真正的赢家?
山口裕美:我认为是持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的欧美收藏家。我听说比卖出的金额便宜很多的购回的情况也很多。
Art289:您认为,这场西方艺术品的购买热潮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山口裕美:积极影响。我认为随着大量优秀作品涌入日本和众多展览会的举办,让大家有机会一睹世界顶级艺术作品的风采,提升了大家的艺术品位。消极影响是日本的收藏家购买顶级作品时以最高价买入又以最低价卖出这个事实吧。
Art289:从2015 年9 月19 日起,展期长达1 年的莫奈大型巡展将登陆日本东京、福冈、京都、新潟四地,日本至今对印象派的热情仍旧很高,这是什么原因?
山口裕美:以绘画为首的艺术作品有着各种存在的意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饱含着各自的时代背景、作者故事,其中有非常戏剧性的情节,比如说画家在世期间完全卖不出画作,在不幸中渡过一生。当时沙龙主导主流认知,运用印象派新表现方法的雷诺阿表现光的方式曾被严厉地批评为“水泡痤疮”,这些传奇通过教科书影响着日本人的情感。
但是,时代变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具象绘画作为典型逐渐向抽象绘画转移,是时代的潮流。
Art289:日本现在还在继续购买印象派及西方现当代艺术品吗?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山口裕美:从全世界艺术市场的比重来看,比起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现代艺术的份额要大于印象派作品。日本也许还没到达欧美的程度,但是欧美收藏家对于日本的物派、具体派很感兴趣,草间弥生、村上隆、奈良美智等日本艺术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收藏家认可。最近,在相同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藏家开始购买同龄艺术家的作品,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断被认可。对于长时间身处现代艺术家圈子的我来讲,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日本收藏家不买的话,究竟谁会理解,谁会支持呢?我一直在讲,为振兴日本现代艺术,日本人应该购买日本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对于中国,我认为也是一样的。
日本物派
物派被认为是发生于1968 年至1971 年间的一个日本现代艺术流派。虽然“物派”一词难以追溯其概念的源头,但它在日本现代艺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艺术在吸收或融合上一直追随欧美前卫派,而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物派的出现使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物派转向探讨艺术的亚洲化问题。
物派的产生呼应了20 世纪60 年代全球性的左翼抗议浪潮。李禹焕被认为是物派理论的缔造者。李禹焕原为韩国艺术家,后移居日本。他自幼深受儒家、老庄和禅宗思想的影响,成为艺术家后提倡意识与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即物质与场所的关系。他认为“我们必须学会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事物本身”,“而不是用人类通过理解方式使这个世界客观化”。
李禹焕的观点在日本现代艺术史中充分体现了对欧洲中心主义最鲜明的批判。李禹焕曾受到莫里斯·梅洛- 庞蒂和米歇尔·福柯等哲学家的影响,因为这些哲学家自身也批判现代西方思想。但李禹焕的思想既不属于单纯地反西方,也不是一种回归传统。他恰恰代表了一种以民族文化主义的热情解构宏大的现代主义的思想。
“物派”的作品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痕迹,并采用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同时,这类作品注目于非物质、非物体的境界,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物体或物体表面所涉及的空间,将空间视为作品因素之一来考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场”的变化。此外,还通过将表现内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来揭示自然世界“原本状态”的存在方式,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真实性”,以此表现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
日本具体派
田中敦子是日本具体派的代表性艺术家。
日本具体派源于1954 年,是艺术家吉原治良发起的,在吉原强而有力的领导下,以“不模仿他人”为宗旨,吸引为数不少的艺术家的参与,并且每年发表作品;具体派的发展,和1950 年盛行于欧美的前卫艺术团体激流(Fluex),几乎是以相同的速度在被积极推广,在1950 年代末就已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具体派有一个主张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团体,我们并不强调任何规范,我们自由的创作,我们追求各种不同的实验,从艺术到对身体的礼赞,从可以触碰的艺术,到甚至是透过艺术行为而产生的声音,都是一种应该被接纳的表达。
具体派所属的成员当中,确实有表现十分出色的艺术家,如:用全身的能量创作,并以脚的力量作画的白发一雄;用身体的力量行动,将层层叠叠的厚纸撞出破洞,成为作品的村上三郎;将颜料装在瓶中投向石头,或是投向画面,创造出声音和自由的泼洒效果的岛本昭三;架起帐棚营造了光影,并邀请民众一起互动的山崎鹤子……这些行为或举动,在当时确实是前卫而独树一帜的。
(责任编辑:魏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