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教育 > 正文

“后网络艺术”亮相798 探讨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3-0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健亚

摘要: 艺术界总是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一直以来不断有新词冒出以对应某一个艺术美学、艺术现象。针对网络、在线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数字艺术、网络艺术、后网络艺术不断冒出,究竟它们的区别在哪儿?


原标题:网络思维创造“新”艺术?



《自画像(猫仔骨灰瓮)》



《九眼谷歌街景》



哈姆·范·登·多佩尔作品《集成(所有事对任何事)》,通过对流行网站上的动漫图像、广告和网络通俗艺术等视觉元素的萃取,创作这件作品。 主办方供图


 网络思维创造“新”艺术?


 当网络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孔不入时,一个“后网络艺术”的新词又冒了出来。但是,别慌着去接受它。事实上从提出至今,艺术权威人士对它的定义、内涵仍是争论不休。近日,“后网络艺术”展在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25位西方艺术家及组合的创作将“后网络艺术是什么”的命题抛给了北京艺坛。这仅是艺术界的造词游戏,还是真的预示了艺坛的下一件大事?对此,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他告诉记者,这个话题确实比较新,展览的概念也很复杂,举办这个展览就是希望国内艺术界也能掀起对后网络艺术的探讨、研究。


 策展人


 与网络共生的艺术创作


 什么是后网络艺术?一个画着猫咪的陶瓷杯被创作者巴尼·罗格斯命名为《自画像(猫仔骨灰瓮)》,这是后网络艺术。乔恩·拉夫曼在谷歌街景图片库中寻找到图片再处理成摄影作品的《九眼谷歌街景》,也属于此范畴……是的,你没看错。在这个“后网络艺术展”中出现的并非全为声光电影之类的高科技。一个陶瓷杯、甚至酒吧聚会留下的碎屑都能构成后网络艺术的元素。


 早在几年前,艺术家玛丽莎·奥尔森(Marisa Olson)便提出了“后网络艺术”(Post-internet)。奥尔森的作品结合了表演、影像、线描和装置,并以此质问科技文明史,批判当代艺术和数字视觉文化。


 在策展人凯伦·阿契的解释中,后网络艺术是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的方式,“网络对当今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今艺术实践、社会理论到日常用语都被互联网侵入了,为此不管理论界是否接受了后网络艺术这一词,我们也应该来看看这种与互联网共生的艺术创作方式。”



上一页12下一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