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圃是一位从选材到如何描绘题材上与一般花鸟画家有很大的不同的艺术家。他的国画艺术设墨清雅,简淡中和。他能在极为平常的物象中使自己的心慢慢的变得柔软,完全的放松,从绘画固有的概念中走出来,毫无保留地融入...
原标题:素心求志 菜园生香——老圃先生蔬果画
老圃
老圃蔬果画
老圃蔬果画
『观道』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汇集12位当代极负盛名的中国画名家,将于9月7日在峰观堂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二区18-6)开幕!
参展名家——老圃
老圃,一九五五年生于北京。一九八二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二○○四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课程班。现为荣宝斋画院教务处处长、荣宝斋画院中国画研究创作中心主任。二○一二年任北禅写真院院长。老圃其画作多取材于瓜果、青蔬、花鸟,从选材到如何描绘题材上显示与一般花鸟画家有很大的不同,能将自然之情、乡情融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世界,用笔简朴、设墨清雅,崇尚简淡中和之道,在写实中强调表现性,独蹊一格。
【相关点评】
他(老圃)不追求那种气势夺人的阳刚之美,他也不欣赏那种孤寂悲愁的苍凉之境,既无故作文人高雅之态,又无矜持造作媚俗之感,他的画如其人,崇尚简淡中和之道。正像唐人司空图在著名的《诗品》中所指出的“冲淡”,“典雅”、“自然”、“清奇”诸品其意旨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果我们用平常心、细致心、静默心去看,是不难进入老圃菜园子里的平淡清逸、柔雅玄思的审美境界的,也体会到他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和“素处以墨,妙机其微”的感受与乐境。(贾德江)
【老圃之文】
专注生活每一刻
记得上次在雁荡山写生,我们工作室下榻的地方是靠近山里面的小村庄,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村里村外,到处都种着果树和各色菜蔬,是个写生的好地方。
在我们住处的西侧,有一片竹林,碗口粗细的竹子鲜活翠绿,每棵都有十六、七米高,竹林里还生长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灌木、野花和野草。早饭后,大家各自出去写生,我就选择了竹林中一处还保留着未脱掉竹箨的几棵竹子下面画起来。老学员巴秋经过这里,停住脚步看了看便问:“一片竹竿子有什么好画的?”我让它坐下来看着我画,一会儿,竹干、竹节、竹箨,包括竹干上面的斑痕、每个竹节不同的细微变化、被竹干撕破的竹箨上面小虫子咬过的齿痕还有穿插在画面里的野花野草,都生动地活跃在纸上。
巴秋看罢眼睛一亮:“原来这些平平淡淡东西画出来竟如此有趣味,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我们到处转悠却很难发现想画的东西!”其实道理很简单,以前看物象,概念先行,一片竹林里的竹子都一样,一样的竹干、一样的竹节、一样的枝叶,只不过竹子的数量不同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呢?
没有仔细观察它们的欲望,也就没有想表现它们的冲动了。写生首先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象的美,然后才能表现它们的美。尽管你看到了这片竹林,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漫不经心,怎么能发现它们的美呢?何况你又拒绝和它们交流,所以看了也等于没看,因为在你对竹子的概念里,它们是那么的单调而乏味,没有感人的地方,实际上你已经在你的心里将这些竹子概念化了,再当你遇到真实的竹子时,这些竹子只是你头脑中概念化的竹子而非真实的竹子,因为你反感概念里的竹子,所以你把现实中的竹子,误认为概念里的竹子加以排斥,尽管你看到了这片竹林,实际上你什么都没有看清楚,只是和竹子这个概念来了一个对号入座而已。
当你一旦坐下来,自己的心开始清净慢慢的变得柔软,完全的放松,再度重新地审视这些物象时,你就会从原来的概念中走出来,像遇见了一个新的朋友,你不知道他是谁,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有关他的一切,但一见到他,你就愿意和他亲近,通过了解,他的一切都引起了你极大的兴趣,你发现许多你以前未曾感受过的新奇的事物,他的审美趣味、学识、人品都那样让你着迷,你真正喜欢上了他,包括他的缺点,因为这一切对于你都是全新的。
其实,许多人就是缺少这样的感受。在写生时,他们虽然身在现场,面对着生活中的物象,但他们的心从来都没有到位,从始至终都还沉迷在大师们的世界里,他们熟悉那里的一切,山川草木、行云流水、色彩和笔墨,以及大师们的一招一式,一旦从那里走出来,直对外面的世界,他们便很不自信,因为一切都变得陌生,无从取舍,接下来,便是逃避,逃避到不属于它们自己的虚假的世界里去。所以他们在山川田野中,身背画夹,手举着大师们的画册,妄图用一个固定套子来套取现实生活,但这种方式最终还是徒劳的。
摘下眼镜,放弃那些现成的模式,从概念中解放出来,从大师们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无条件地、毫无保留地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走出误区,回到当下,专注生活的每一刻。
辛卯年夏月于青石山房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