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天所谓的“文人画家”,非但不具有文人的身份,更不具有“专业标准”,这些“文人画家”善于炒作钻营,为自己讨得好彩头,文人缺席,文人画还存在吗。倘若文人之心尚在,文人画仍然会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提升空间。
原标题:马喆:文人缺席,何谓“文人画”?
今日之画坛异常繁荣,意识多元,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林立。繁荣之下,难免乱象丛生,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度式微的文人画又强势登场,铺天盖地,泥沙俱下。
什么是文人画呢?简单来说,就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创作的画。中国社会的发展衍生了被冠以文人称谓的社会群体,归属于这一群体的人大都饱读诗书,擅长作文,具有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极强文化创造力。他们通过绘画传递思想、抒发情感,以技进道,从而实现终极的人生诉求。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形式,是有其特殊的创作主体和人文思想指向的。当下,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文人渐趋被消解与分化,大众化消费时代传统文人的缺席,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如此看来,作为创作主体——文人的现实缺席,又何有文人画的崛起呢?我们捋着历史的脉络,寻踪这种可能性。唐代王维可算是文人画之鼻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苏轼也力挺文人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徐渭有诗表心意,“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清代朱耷更借绘画发切肤之痛:“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显然,上述诸家,是以文人画表诸本心。正如陈衡恪强调的“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藉之衡量时下以“文人画家”自诩的诸君,相去何其远矣。
历史上,与文人画相对应的是院体画和匠人画的概念,推崇文人画大有对后者的批驳之意。但事实上,院体画家或匠人画家多是职业画家,技艺高超,用今天通俗的话讲就是“专业性强”。当然,文人画家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和专业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今天所谓的“文人画家”,非但不具有文人的身份,更不具有“专业标准”,他们很狡黠地诡称道:“艺术要有个性,有标准的艺术就不是艺术了。”于是,他们就堂而皇之地玩起了“文人画”,进行着低劣的“涂鸦”行为,一时间“梅兰竹菊”滋生,“鱼鳖虾蟹”横行,“江河山岳”失色,“士隐贤哲”怪诞……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无形无神,无气无韵,嚣张乖戾,面目可憎。然而,这些“文人画家”却善于炒作钻营,总能为自己讨得好彩头,现实中也总有自以为是的“皇帝”喜欢他们的“新装”,且佯装高深地品评一番,以赚得别人的共识,凑过来一起喝彩。在此氛围下,“文人画家”愈加趾高气扬,大行鱼目混珠之能势,作“文人”之姿态,往往品茗把盏,做些不格不律的诗,书狂怪离奇的字,画似是而非的画,刻别字百出的印。更有甚者,在画作上请名人题字以抬身价,或是务他人代笔以彰所能,或攀附权贵以显名位……甚嚣尘上,无所不用其极,着实令文人颜面扫地。面对这样的“文人”,真希望有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能够道出真相,唤起沉迷的人们,驱走虚伪的“文人”,还文人画以清白。
难道文人缺席,文人画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吗?也不尽然。文人画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文化精神,更是一种民族意识。倘若文人之心尚在,文人画之笔墨意蕴犹存,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萌动的当下,文人画仍然会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提升空间。事实上,当代中国画坛确有一批解衣般礴的真画者,致力于文人画的探索与实践,在审美经验、形式语言、笔墨情趣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断提升和丰富文人画的意境,使文人画这一民族绘画艺术的奇葩,不仅仅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而且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可延续的视觉力量。甚至,文人画的理念已然超越了画种的界限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助推了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影响是积极而深刻的。陈衡恪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论道:“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入画。”从文人画中见文人之性、之趣、之感想,是今人从事文人画创作需要承继的文脉,同时艺术上亦当追求功夫,锤炼技巧,使笔墨既有内涵又具形神,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视觉物化。换而言之,文人画的新生在于文化精神和视觉感官在审美层面的统一。文人画是古代文人阶层文化自觉的产物,它本身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更具有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在此层面上讲,文人缺席的时代也并不意味着文人画的凋敝,反倒是给文人画以新的发展契机,以更为开阔的视阈去借鉴和汲纳新的艺术元素。因此,提及文人画当不再是艺术上功夫缺失的同义语,而是对作品在个性、风格与文化意蕴等方面的高度统一的认可。只有认清了文人画的时代语境,才能厘清有关文人画的诸多学理问题,才能发掘出文人画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境,才能界定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差异所在,使得文人画不至于在沽名钓誉者手中走向终结。
今天,文人画在表象上已不仅仅是艺术对个体心灵世界的观照,也体现着艺术对整个自然和社会的情感观照,它赋予人们的审美体验也带有一种集体意识和对现实的超越性。如果说文人画是艺术的净土,那就不要让它蒙尘;如果说文人画是文化的记忆,那就不要让它失语。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