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女性艺术:在争议中壮大的资本主义游戏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9-03 来源:艺术国际

摘要: 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不应成为被忽视的人群。虽然女性艺术家的创作量、创作力度上很难与同等条件的男性艺术家相抗衡。但是也正因此,市场上的女性艺术家作品量较少,精品更为少见,还是很值得关注的。

       原标题:艾蕾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艺术


女性艺术:在争议中壮大的资本主义游戏


       1976年,美国女性艺术家朱迪芝加哥说:“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女性的历史,便可以引导女性的未来。”随之,她与另一位女性主义的先行者米拉亚姆-夏皮罗提出重建女性“核心图像”的激进宣言。她们对男权社会掌控下的艺术史书写方式深恶痛绝,渴望由女性书写没有性别偏见的艺术史。此后,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将女性经验转化为有别于男性的视觉图像。


       其实,早在1973年,女性批评家露西-利帕德就敏感地意识到一种女性艺术的图像志。她称之为:“一个统一的密度,一种往往在感觉上既可触知又可重复的整体肌理结构、圆形的形式和中心点的凸出。”这段话强调女性艺术画面的复调性、装饰性、统一性的特征。


       女性艺术的核心图像是对阳性崇拜的尖锐抵抗,是艺术家再现女性身体与感知方式的阴性美学。她们将身体作为战场的策略性,是对“阴蒂中心主义”核心图像的修正。悖谬的是,后世对核心图像的误读导向了情色消费主义,甚至催生出更多的危机。


       中国当代艺术界,艺术家、批评家、美术馆、赞助者、主办方等,对女性主义艺术的某种误读催生了当下蔚然成风的女性艺术联展。


       女性艺术的终极追问


       很多女性艺术家以某种核心图像为理论依据进行创作。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女性身体叙事,其中“性”主题成为先锋翘楚;二、坚持女性所特有的婉约、细腻、柔媚的“粉色”特质,追求画面的私密低语。


       倘若前者还有先锋意向可言,后者彻底从90年代女性艺术的前卫立场走到了女性主义的反面。当下的女性艺术不仅没有比20年前更加自由、独立、强大,反而越来越认同传统男权社会建构出的所谓柔美的特质。这种绝非女性主义立场的作品,实则是对闺阁审美的认同,逐渐发展为如今80、90后普遍的“小清新”格调。


       2011年“她们的世界”女性艺术家联展,展场中众多作品展现出女性艺术家统一的甜腻柔美特质。她们似乎无一不偏爱柔和的色调、细腻的笔触、梦幻的场景。绘画主题丝毫不涉及社会人文、历史政治、女性主义理论的主题,而一味沉溺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表现都市的繁华喧嚣,抑或孤芳自赏、自怨自艾的私密情愫。一股极度甜腻的、无伤大雅的百无聊赖感消磨着观众。


       2014年“粉色公见:中国女性艺术展”,策展主题强调女性艺术在消费时代的美学坚守。吊诡的是她们所坚守的美学是消费主义通行的美学: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细致柔媚、闲适琐碎的“粉色”格调审美。并宣称此种审美是对男性审美霸权的激烈对抗。


       诸多类似的论调,在高唱女性艺术赞歌的同时,却忘记了女性艺术为何、女性艺术何为的终极追问。女性艺术绝不是百无聊赖的闺阁叙事、小清新趣味,相反,女性艺术应该具有原始、博爱、自由、率真、敏锐的特质,她是一种反抗中心主义与霸权话语的反叛力量。倘若说,女性主义有什么遗产的话,这就是它的遗产。


       可惜,90年代女性艺术尖锐激烈的自我反思、批评精神,完全被80、90后的“小清新”冲垮了,甚至与传统女性的“闺阁”叙事遥相呼应、不分伯仲。两者的本质皆是空洞无聊却生机勃勃的情调主义。女性艺术的历史遗产庶乎被淹没在萎靡、滥情的泥沼中,衍生出女性奢靡身份与权力资本的合谋。


女性艺术:在争议中壮大的资本主义游戏



       女性艺术家身份成资本市场游戏


       女性主义从前卫跌落,更加严重的危机是面临着资本收编、市场霸权的窘境。如今,女性艺术联展的现状是普遍缺乏学术高度、问题意识,展览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反而与艺术史、女性主义理论彻底断裂。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极盛一时缘于女性身份的自觉,那么当下女性艺术的火爆则源自拍卖场的瞩目成绩。女性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日益上扬为女性艺术的创作带来不竭的动力。贝尔特-莫里索、琼-米歇尔、路易斯-布尔乔亚、草间弥生,加之中国当代女艺术家周思聪、徐乐乐诸等女艺术家的拍卖纪录,直接激发了中国女性艺术的热潮。


       实际上,花样迭出的女性艺术群展难掩女性艺术的尴尬窘境。女性主义所强调的“自我书写”艺术史、重建社会身份、争夺话语权的历史使命,在消费主义、市场机制的冲击下,逐渐从格林伯格所说的“前卫文化”蜕变成“媚俗艺术”。


       艺术与商业的合作成为女性艺术联展的普遍现象。某些赞助商、主办方巧妙地将艺术家、女性身份与品牌价值相结合,借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寻找合适的消费阶层。美术馆与画廊的算盘是顺势从参展艺术家有升值空间的作品中谋利,那些有主义、有实验精神、有理想持守的作品,反倒显得不得体、不合时宜。一般来说,参展女性艺术家只需上缴一件作品就能获得一次难得的展览机会,她们大多采取合作姿态。


       譬如,2013年“玄心妙物:'润-月雅'女性艺术家邀请展”,赞助人是医疗美容投资集团,展览主题就理所应当地被定为“自然美、健康美”。参展艺术家蔡锦的“美人蕉”、陈庆庆的灵异装置、陈芸的人物风景、黄莺的观念摄影、李戈晔的工笔重彩等等等等全部被混杂在女性艺术的名目之下,完全不关注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艺术史之间、作品与女性主义之间的任何关系。此外,艺术家还被要求为赞助者的品牌产品“润?月雅”创作一件以“爱与美丽”为主题的作品。资本霸权已然侵犯了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女性艺术家不仅没有拒绝参展,延续反霸权的女性主义姿态,反而选择与权力合谋,委身于权力资本。


       类似的妥协还有2014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Miss Dior迪奥小姐”艺术展, 参展的16位女性艺术家被要求诠释“Miss Dior迪奥小姐”的灵感主题。连续两届的“时尚之巅--当代女性艺术邀请展”,强调消费主义市场机制影响下,“时尚”与“艺术”的紧密关系。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展览直接将原本具有前卫精神的女性主义转换为大众趣味的时尚卖点。


       从前女性艺术家引以为傲的争夺话语权的崇高目标,骤然变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游戏。艺术精神被资本、权力洗劫一空。盛行于世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投机主义摧毁了女性艺术的遗产--反抗一切中心、霸权的前卫精神,早已与女性主义宗旨南辕北辙。如今,资本与市场联手,利用女性主义的历史成果来重造一种大众美学:新时代的拜物教与媚俗主义。毋庸置疑,女性艺术家的身份成了资本市场与大众趣味的消费标签。


       女性艺术市场的未来


       面对女性艺术的资本游戏,我们必须终结这一有目共睹的危机。女性艺术难逃被资本市场洗劫的命运。每年一度的女性艺术大展普遍缺乏艺术史视野、缺乏女性主义理论背景,是不折不扣的名利场、博览会。


       参展机制毫无学术原则,仅一条:女人,会画画,有点名气。若是官方举办的展览,再加一条:歌颂现存的红色制度。绝不考虑绘画主题、艺术风格、问题意识与艺术史、女性主义历史的关联性。于是出现了联展上吊诡的景观:传统、现代、当代与水墨、油画、新媒体的多重混杂,女性艺术展成了本朝的新庙会。


       2013、2014年连续两届的“时尚之巅--当代女性艺术邀请展”、“逸香盈素--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2014年“TA:女性艺术家联展”、“她?时代女性艺术展”、“私房菜:女性艺术家沙龙展”等等等等,无一例外,全是女性艺术家的时尚party大杂烩。


       她们的艺术媒材、形式主题、价值立场、艺术理想毫无关联性,有些艺术家是忠实的女性主义者,以女性经验、身体为基础进行创作;有些反对女性主义,作品中没有丝毫的女性意识;还有一些是纯粹的学院派,维护传统艺术。如此鱼龙混杂的现场却被包装成统一的女性群体展,简直匪夷所思。有些看似是女性艺术的成果展,却没有探讨与女性主义相关的任何问题。


       权力资本霸权的语境中,任何艺术现象都与功利主义难脱干系。女性艺术联展赞助人、主办方出于经济效益的缜密考虑,通常采取保守而稳固的筛选策略。从展览现场来看,他们更偏爱颇具盛名的艺术家作品、新人中倾向传统范式的作品、闺阁与小清新格调的作品,真正具有实验性、前卫性、突破性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艺术作品反而被边缘化。赞助人往往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承担投资的失利。


       可见,在上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盛况之后,新世纪的女性艺术早已不能同日而语。当下的女性艺术竟然悖谬地呈现出前女性主义的传统风格范式。对女性群体身份越强调反而越会强化她们的边缘身份,这既没有对女性主义艺术史有所贡献,也没有给女性艺术家带来真正的自由。很多女性艺术展主题的俗世化、商品化,却被冠以多元化、内在性的情感表达。这使得女性艺术家的视野越发狭隘,她们的作品普遍缺乏社会人文关怀与政治热情,也随之失去了重新书写艺术史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女性的历史,便可以引导女性的未来。”朱迪?芝加哥充满激情的宣言,似乎还看不到未来。


(责编:陈珍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